正史的人物传记,指“二十四史”或加《清史稿》为“二十五史”的传记。区分数种:列传,以人为单位,叙其姓氏、字号、乡贯、出身、仕宦、爵禄、事迹、生卒和哀荣;世家,载记,附传,合传,家传。医家的传记分见于《列传》《传》(《汉书》《新五代史》,不似其他正史作《列传》,而径称为《传》),或在专题传目中,名称不一,诸如《方术传》《艺术传》《方伎传》《方技传》《处士传》《隐逸传》等。
《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为人所熟知,不必复述。
《后汉书》卷82下《郭玉传》:郭玉,广汉人,有老翁垂钓涪水,人称涪翁,见有疾病者,下针石,辄有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有弟子程高,不仕,郭玉师事之,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和帝乃杂男女宫人试其医术,郭玉诊而知之。“人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命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问故,答以因贵贱不同,医家对贵者不敢心平气和诊治,而贵者骄傲,与医家不能配合,以致不能手到病除。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举孝廉,不就征辟。弟子樊阿,善针术。[17]
《晋书》卷72《葛洪传》,亦为人知。
《魏书》卷91《术艺传》,序云“盖小道必有可观,况往圣”有所期许。传末“史臣曰”,论及北魏一代之名医,“周淡、李修、徐謇、王显、崔彧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周淡,京兆人,为人多方术,尤善医药,为太医令。太宗尝苦风头眩,淡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神瑞二年(415)京师饥,朝议迁都,淡与崔浩持不可,太宗大赞赏,泰常四年(419)卒,谥曰恭。子驴驹,袭爵,传术。同时期,河南人阴贞,家世为医,与淡并受封爵;清河人李潭,亦以善针见知。
李修,馆陶人,父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世祖时,投奔刘宋于彭城,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徐兖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亮大为厅事以舍病人,停车舆于下,时有死者,则就而棺殡,亲往吊视,其仁厚若此。晚年入代京,赐爵下蔡子,给事中,太和(477—499)中,常在禁内,高祖、文明太后时有不豫,修侍针药,治多有效。集诸学士及工书者百余人,在东宫撰著药方百余卷,皆行于世。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命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赠威远将军、青州刺史。子天授,汶阳令,医术不逮父;兄元孙,行医,业术不及父,赐爵义平子、奉朝请。
徐謇,丹阳人,与兄文伯皆善医术,官内侍长,文明太后时问治方,不及李修得信任。合和药剂,攻救之验精妙于李修,而性甚秘忌,奉承不得其意者,虽贵为王公,不为措疗也。高祖后知其能,及迁都,稍加眷幸。体稍不平及所宠冯昭仪有疾,皆令处治。欲为高祖合金丹致延年之法,入居崧高,采营其物,历岁无成,遂罢。二十二年(498),高祖幸悬瓠,大渐,驰驿召之,一日夜行数百里,诊省下治,果有大验,高祖体少疗,内外称庆,车驾至汝滨,宴百官特命徐謇上坐,宣庆救摄危笃振济之功,下诏云徐謇“方穷丹英,约尽芝石,诚术两输,忠妙俱至,乃令沉劳胜愈笃瘵克痊,论勤语效,实宜褒录”,晋鸿胪卿、金乡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赐钱一万贯。咸阳王禧等各有赏。次年,高祖疾甚,每加切责,崩。徐謇常有药饵及吞服道符,年垂八十,须发不白,力未多衰。正始元年(504),以老为光禄大夫,加北平将军。
王显,阳平乐平人,布衣出身,父道安,少与李亮同师,俱学医药,粗究其术,不及李亮。王显少为本州从事,虽以医术自通,而明敏有决断才用。文昭皇太后怀世宗,梦为日所逐化而为龙而绕后,惊悸成疾,文明太后召徐謇为之诊脉,徐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王显云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生男之象。果然。世宗自幼有微疾,久未愈,王显摄疗有效。拜廷尉少卿,仍侍御,请临本州,除平北将军、相州刺史。入为太府卿、御史中尉。任外职,忧国如家,及领宪台,多所弹劾,百僚肃然,然所举“或有请属,未皆得人”,于是众口喧哗,声望致损。延昌二年(513),以营疗之功,封卫南伯。“恃势使威,为时所疾,肃宗间,以侍疗无效,执之禁中,削爵位,死。”
崔彧,少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中山王子英病,王显等不能治,崔彧针之即愈,后为宁远将军,性仁恕,见疾苦,好与治之。广教门生,令多救疗。弟子清河赵约、勃海郝文法之徒咸亦有名。子景哲,亦以医术知名,为太中大夫、司徒长史。[18](www.xing528.com)
《梁书》卷51《处士传》,为“道德可宗,学艺可范”者作传,内有陶弘景传。《南史》卷76《隐逸传》,为“君子之道”之一的隐逸作传,亦有陶弘景传。
《隋书》卷78《艺术传》,为阴阳(天文历法)、卜筮、医巫、音律、相术、技巧立传,有《许智藏传》:“祖道幼,尝以母疾,遂览医方,因而究极,世号名医。诫其诸子曰,‘为人子者,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谓孝乎?’由是世相传授。仕梁,官至员外散骑侍郎。……智藏少以医术自达,仕陈,为散骑侍郎”,“用(药)无不效”。附传,“宗人”许澄,“亦以医术显”,其父许奭亦为医家。[19]
《旧唐书》卷191《方伎传》,为相术、医家立传。甄权,“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医方,得其旨趣”。为人治病奏效,唐太宗授为朝散大夫,著《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宋侠、许胤宗、孙思邈、明崇俨、张文仲、李虔纵、韦慈藏皆有传。孙思邈善于辨证,通达佛道哲理,思辨力极强,注老庄,撰《千金方》。[20]
《宋史》卷461—462《方技传》,谓“妖诞之说,皆以巫医为宗”,司马迁称道不当,“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所写刘翰,世习医业,著《经用方书》《论候》《今体治世集》,官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等详定唐本草。王怀隐,善医诊,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与副使王、医官陈昭遇等编辑《太平圣惠方》。庞安时,世医,著《主对集》《本草补遗》,治病,十愈八九,求诊者众,“为辟邸舍居之,亲视”汤药[21]。《宋史》卷457《隐逸上·陈抟传》,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好黄白术,著《指玄篇》,言导养还丹之事。[22]
《明史》卷299《方伎传》序言云:“近于神仙荒忽”之事不必录,而“艺人术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亦先圣之绪余,其精者至通神明,参造化,讵曰小道可观已乎”。“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今录其最异者,作《方伎传》,重点叙述元末明初五位医家:滑寿,余姚人,从京口名医王居中学,会通《素问》《难经》,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所治疾无不中”。又从东平高洞阳学针法,著《十四经发挥》,通考隧穴,有功于世,江浙间无不知者。葛乾孙,长洲人,父应雷,以医名。时北方刘守真、张洁古之学未行于南,葛从中原人士处得到刘守真、张洁古书。屡试不售,乃传父业,治好富家女因嗜香造成的怪病。吕复,鄞县人,以母病求医,从名医衢州人郑礼之学,为人治病,取效若神,对医家经典皆有辨论、评骘,著《内经或问》《切脉枢要》等书,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著者数十事,为医案,辟教授、教谕,皆不就。倪维德,吴县人,祖、父皆以医显,习医史通古今之学,故疗效立见。周汉卿,松阳人,医兼内外科,针尤神。倪维德、周汉卿传,多叙其医案。[23]
《清史稿》卷502《艺术一》陆懋修传,“先世以儒显,皆通医。懋修为诸生,世其学”,咸丰中,上海行医,著《内经运气病释》,苏州大名远扬的叶桂医名最盛,医术远传,懋修谓其弟子不可尽信,针对弟子辑录的《温病证治》著《阳明病释》。子陆润庠,状元,官至大学士。[24]
归结“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医家传记资料,大致反映出中医师的九方面特点:医家类型,亦官亦医,或以医为主,间做官,做医官、朝官、地方官;职业的祖孙父子传承,形成医药世家;医术在民间传授,师徒相承,因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医术高明,而各有专攻,各有精到之处;医德高尚者屡见,尤其是乐为贫窭者治疗;医家中兼有著述者,将所研究的医理和医疗实践整理记录下来;有人综合医、道之法,从道家问学,或行炼丹术,亦有从僧医学习者,总之中医注意兼容;间有开设类似后世之医院者,或为家庭病院者,多能诚心关照病人;政府公布药方,令官民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