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界历史人物传记背景资料的认知与搜集

中医药界历史人物传记背景资料的认知与搜集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历史人物的历史,重点自然是他自身的行为与作用,要搜寻这方面的材料。此因医药费用而决定人的进退,可见影响之大。医疗制度、社会救助事业的背景资料。历史人物传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医家的史料相对少些,但要在史海中寻觅医家史料,更加困难,因此更需要熟练掌握史书分类学。“史部·传记类”并没有将传记专书或有大量传记资料的载籍全部包容进去,因

中医药界历史人物传记背景资料的认知与搜集

考察历史人物的历史,重点自然是他自身的行为与作用,要搜寻这方面的材料。历史人物生活在社会之中,活动与职业相关,具体到中医师来讲,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别,有国家的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习俗,还有社会大背景的医疗环境,兼顾到这些方面,搜求资料才会全面一点,写作时才可能不会因材料不足而有捉襟见肘之感。至于搜集资料中可能会碰到的某些障碍,如传记文献的分类,于此一并述及。

开阔视野有助于新资料的发现和解读。社会史、文化史概念下的社会医疗史(身体史)和医师,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同时也让我们从多角度去观察历史和史料,去解读原来不以为意的材料、不懂的材料、原来只从单一方面认识的材料,从而发现资料,解读资料。因此我在《中国社会史概论》中写道:“身体史研究的开展,医药类的专书,如《本草纲目》《伤寒论》等,从社会医疗史的角度加以解读,同医家当作专业理论、医学史来读,选择材料的角度不一样,特别是辑录民间验方的各种《伤寒论》《千金方》的民间注本,记录医疗实践的经验,更为社会医疗史的宝贵材料。”[1]

关注与医家有关人物(非职业医生)的资料,有助于对职业医家的理解。在传统社会,懂得医学知识是尽孝的一项要求,故而许多官绅懂医理,会诊治。在宗教界,佛(汉化佛教藏传佛教)、道中懂医者、懂养生术者不少。帝王常常也懂得一些医理,如宋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方,皆尝有验者,后诏翰林院医官,搜集万余方,编辑成《太平圣惠方》,御制序,刻版颁行天下,诸州置医博士掌之”[2]。医官赵自化作《四时养颐录》,宋真宗改名《调膳摄生图》,亦成为“御制”书[3]。再如康熙帝得病,皇三子允祉、皇四子雍正为他检视药方,可见他们在行。对中医有研究的人物,虽非医家,但关系重大,如晚清学者吴汝纶,强烈反对中医,病危亦不让中医诊治[4]。非职业者诊治病人、总结医理,在客观上促进职业医师的进步,直接关系到医史、医家传记。

人们对医药的渴求、医疗费用的考虑与谴责庸医的史料,反映人们对医家的看法,这种医疗对象的状态,是医师面临的最直接的社会背景。南朝人戴颙与兄戴勃移居桐庐,兄得疾病,“医药不给”(无钱医疗),乃出仕以俸禄为兄治病,乃兄故世,辞官为民[5]。此因医药费用而决定人的进退,可见影响之大。明代徽州祁门人程泰于景泰三年(1451)赴任途中得重病,其弟程宣访求名医,侍奉汤药,直至病愈[6]明朝人张瀚的《松窗梦语》卷6《方术纪》,谓有人惜财不就医:“嘉禾宪副屠应埙,归休疾笃,召医视之,谓得乳香等剂可治,屠询值几何,医云不过一金,屠以费多,竟吝不发,数日而死。”[7]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卷24“京师名实相违”条,反映时人对太医院的藐视:“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8]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4记明孝宗病革,从容写遗诏,不用药而崩:“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上不豫,初六日早,司礼监太监戴义宣内阁臣直至御榻。上著黄袍,便服坐榻中,南面。大学士刘健等叩头,上令近前者再……上曰:‘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先生每相见。’时上玉色发赤,火声盛气。健等皆对曰‘陛下万寿无疆,偶尔违和,暂须调摄,安得遽为此言?’上曰‘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因呼水漱口,掌御药事太监张愉取金盂盛水,以青布拭舌,劝上进药,不答,愉曰:‘再进此一服,即无事矣。’”孝宗遂命写遗诏。[9]桐城派大家姚鼐为妻张氏写铭文,言其不得良医而亡:“宜人之疾,以多产气虚,卒无良医,或反以药疏其气,故以闰六月朔”亡故。[10]含蓄地责难医师。

医疗制度、社会救助事业的背景资料。医官制度,医官掌医之政令,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代翰林医官院,院、副各二人;明朝仿儒学,置医学,府正科一人、州典科一人、县训科一人,无俸禄。社会医疗救助事业,南宋人周密说:“病者则有施药局,幼童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医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11]他说得太理想了,其时这种事不过刚刚开头而已。清代江苏仪征人张积中(1806—1866)信奉并实践泰谷学派主张,移居山东肥城长清两县之间的黄崖山讲学,从者数千户,他建立类似村社组织,“教养兼施”,在黄崖、孝里铺设置药局,为穷苦人治病施药。[12]上海有药皇庙,系行业议事处所,宣统三年(1911),同人感于病殁无助,成立药业同仁会,入会者按月交费,以便“老羸者冻馁无虞,幼稚者生成有望”[13]大城市有义地、义冢,如上海有浙绍公所义地、永锡堂,徽宁公堂义冢,四明公所义冢,皆为停柩、安葬之所。[14]前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15]还记载药材集散地北直隶鄚州的药市盛况:“城外有药王庙,专祀扁鹊,不知始自何年,香火最盛,每年四月初,河淮以北,秦晋以东,宣大蓟辽诸边,各方商贾辇运珍异并布帛菽粟之属,入城为市,京师自勋戚金吾中贵大侠,以及名娼丽竖,车载马驰,云贺药王生日,幕帘遍野,声乐震天,每日搭盖篷厂,尺寸地非数千钱不能得,贸易游览,阅两旬方渐散。顷年上偶违豫,慈圣为祷于药王祠,未几圣躬复原,因大出内帑重加修葺,又增建神农、轩辕三皇之殿,以古今名医配食,自是药王之会弥加辐辏。”[16](www.xing528.com)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社会大背景知识的把握与史料的多角度关注。有了社会大背景的资料,对于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是那样子的,为什么他会有那些活动,而又是什么限制他的活动,就可能会清理出头绪来。

完备的传记史料分类与传记文体裁知识。对于纷繁复杂事物的认知,重要的方法是区分类别进行。历史人物传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医家的史料相对少些,但要在史海中寻觅医家史料,更加困难,因此更需要熟练掌握史书分类学。史书分类方法有多种,我想按照文体(文种)及其内容区分为好。

史部书的分类,《隋书》《宋史》分作13类,“传记”为其一,而名称不一,曰“杂传”“杂传记”“传记”。传统分类法最好的是《四库全书》,将史书共分为15类,第7类为传记。“史部·传记类”并没有将传记专书或有大量传记资料的载籍全部包容进去,因此需要留意其他类型的图书,如史部的谱系类,《宋史》著录谱系学、姓氏学著作110部,含有家族史、家族成员即个人的史料。史部以外的经、子、集部图书亦有可供传记研究运用的成分,历史人物传记研究者亦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传记史书的分类,《旧唐书》分为后妃、(大臣)、外戚、宦官、良吏、酷吏、忠义、孝友、儒学、文苑、方伎、隐逸、列女、(少数民族及其总领)、(叛逆)等类。4○《四库全书总目》分为五类:圣贤,孔孟年谱之类;名人,名人奏议;总录,人物集传,如《列女传》;杂录,《明臣事略》之属;别录,叛逆者传记。传记分类依据两个原则:历史人物的社会属性和传记文的体裁。传记文的写法(文体)多种多样,内容的详略差异很大,如果我们细分的话可以有一二十种,因而识别其体裁,会有益于选择材料,预计从哪里可能得到什么素材,不会获得什么,目的性强,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