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记录人类知识的结晶,阅读人物传记可以因为增加知识而开发智能,智慧地处理人生各种事务。但是如何阅览传记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像一般读书一样,选择好的图书来读,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可能有几种,这就需要读那种较好的书了。读什么样的书均需如此,毋庸赘述,笔者只是就如何读好传记图书谈一点体会:
1.全面了解人物,警惕先入为主,陷入盲目状态,影响知识的获取
笔者研究历史人物,是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原始资料,学习前贤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论及其人历史地位。及至发现新史料,要进行重新判断,作出补充,修改看法,其实补充也是修正,所以很难有定论。笔者对学界的论著也常持此态度,阅读时常存疑问,从而有所收益。个人经验,也是个人读史态度。
所谓“警惕先入为主”,有两个涵义:一是先有对历史人物的见解,读新书加深原来的认识,不再探求新知;二是只知其人的局部史事,就作出判断。业已问世的人物传记,并没有给人物作出定评,也不可能成为定论。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回眸,孙中山再次被重点研究,“国父”的历史地位再次被肯定,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认为他是社会边缘人物造反,就不那么尊崇他了。至于秦始皇,就不像对孙中山那样小有分歧,而是两极化的:暴君,遗毒无尽;“千古一帝”,“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待商量”。学者间的歧异,读者需要明辨,不能简单地相信哪一个学者的意见,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另一个观点,而是需要形成自己的认识。
学者的不同见解是客观存在,过去、现在、今后都会如此。这是因为:观念、方法差异;占有原始史料状况有别;研究态度严肃程度、严谨与否;所谓“历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时代的变化、要求,重新解释历史。社会的客观环境与学者的主观意识,决定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难以统一,难得有定论。
2.既要有对历史人物的爱憎感情,也要有超然的态度
有爱憎感情是很正常的,人都有其价值观,富有正义感,对历史人物的行为会产生共鸣,于是有了爱憎。阅读人物传记,会喜爱、欣赏他的某些方面、主要方面,甚至全部行为,或者憎恶其人,一概否定。因为有爱憎,会很有感情地、容易地从他身上接受应该得到的知识,人生的经验教训,所以有爱憎情感是正常的、必要的。不过爱憎也容易产生偏颇情绪,要么对人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特别是对不喜欢的人物绝对地否定一切,并没有全面把握历史人物,难以从中吸收应有的养料。一个人原来是无赖少年,而后折节改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人可能前半生做了不少好事,后半生干出许多坏事,成为坏人。善于阅览的读者从中认识他们转变的原因与动力,从而得到人生启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人,爱其该爱,憎其该憎,爱憎之中,重要的是了解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
3.关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认识个人的行为与作用(www.xing528.com)
西方的学者写作人物传记,有名之曰“大传”的,是将传主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联系起来,不是单纯地讲述传主的生平行事。传记作家常常宣称其研究是通过一个人反映一个时代,也是将人物放在时代社会中去考察,观察他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他的行为受社会的制约,又产生影响社会的因素,给社会留下痕迹,甚而或多或少地改变社会面貌。因此阅读人物传记不是单纯地了解传主的行为,而需要同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来认识,才有可能准确地认知,获得应有的知识。
写到这里,需要说明我们为什么最能从人物传记中获取教益:
读者与传主社会价值观的某种一致性,性格、气质的某种类似、相同,职业、经历的某种类似、相同,成败、事功的某种相似,这种种人生因素,会使得读者对传主的人生产生共鸣,产生爱和憎,产生亲近的感情,甚而融为一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汲取人生经验教训。读者的共鸣,是自然地从传主历史得到启示,是其他历史读物、其他书籍难以做到的。
再说成功的人物传记,能够表达出传主的个性、情感、事业成败,易于感染人,令读者产生亲和感;真实的、具体的故事,易于吸引人,读者不需要多么高的文化修养,就能接受,就能领会。
一句话,历史人物传记所提供的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经验,最容易被读者接受,从而获得人生哲理性的教益,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2012年3月13日初稿,以“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读法——以《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为中心”为题,载于《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