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记的智慧与启迪作用:史料学研究成果

传记的智慧与启迪作用:史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王”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古往今来人们学习其中表彰人物的事例很多。后人言必称三王、周孔、孔孟,以他们的行为为楷模、言论为行事准则。他们君臣二人学习先贤坚忍不拔的精神,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政策,最终击败吴国,北上争霸。东汉班超步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尘,二人成为通西域的杰出先驱者。

传记的智慧与启迪作用:史料学研究成果

传统社会写史,是为史鉴,主要是统治者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民众也从历史书中得到知识,不过这是史学的次要功能。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专制独裁的制度越来越不得人心,从史书中学习统治术的功用也随之愈来愈弱。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人们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历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明白做人道理,认识社会趋向,实现美好人生。所有好的史书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智慧启迪,有关人物传记的史籍,因为会令读者更感到亲切、生动、具体,就更能使读者受到教益,如果稍微具体一点地讲,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些古人学习人物故事的实例,然后总结出几条道理。

1.古代文献推崇的人物及后人对他们的学习

启蒙读物代表作之一的《三字经》表彰了许多历史名人,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学习模仿,做出新业绩,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三字经》里的人物故事有: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孔子与《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周公“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孔子“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三王”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朱买臣的“负薪”,李密的“挂角”,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的苏洵,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梁灏,七岁神童的刘宴,“能辨琴”的蔡文姬,“能咏吟”的谢道韫,等等。从圣君、圣人到辅宰,到平民发家的官员,再到女性。这些人中,三王、周公、孔孟事迹不必说了,苏秦倡合纵说,配六国相印;刘宴是唐代理财家;苏洵列入唐宋八大家;李密为隋末群英之一;蔡文姬、谢道韫是当代文学史、女性史必然论述的人物。

《三字经》赞扬的人物,早已通过其他书籍的传播深入人心,这里提出《三字经》,乃因它是普及的、通俗的读物,易为人知。古往今来人们学习其中表彰人物的事例很多。东汉高士、学者、医学家皇甫谧,二十岁了还是一味玩耍,不务正业,一次用瓜果孝敬嗣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讲孝道,不只是讲求奉养,能安父母的心才是真孝,你早到成人年龄,还不能务业,我真担心啊!她又自怨自艾,悔恨没有学孟母三迁,选择芳邻,有益于他学做好人。经过这一番开导,皇甫谧折节改行,成为学者“玄晏先生”。后人言必称三王、周孔、孔孟,以他们的行为为楷模、言论为行事准则。以“卧薪尝胆”而闻名后世的越王勾践,在吴越之争的困境中,大夫文种向他讲商汤、周文王分别被夏桀、商纣囚禁,晋文公出逃,经历磨难,成为圣君、霸主。他们君臣二人学习先贤坚忍不拔的精神,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政策,最终击败吴国北上争霸。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实行胎教的典范,《史记》说她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之“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后世宫中讲究胎教,就以太任为例,民间亦复如此,乃至史家范祖禹讴歌太任“家邦隆彤史,青编永垂鸿”。明代正直的政治家王恕与贪官污吏坚持不懈作斗争,被同僚比作西汉名臣汲黯,可是仇家诬告他自比伊尹、周公。其实他不会那样比附的,而是以伊尹、周公为楷模,要把政事办理好。文天祥遇难后,人们在他的衣袋中发现他的座右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孔孟成仁取义之说深入他的骨髓。南北朝时期,前秦的太常韦逞,他的母亲宋氏生活在乱世,没有兄弟,父亲教她阅读《周官》,并说这部书是周公著作的重要文献,我们家世代研究它,成了家学,不能失传。宋氏领受父教,在逃难路上背着《周官》,给幼小的韦逞讲解这部书。苻坚发现太学没有开设《周官》课程,而只有年已八十的宋氏可以讲授,女人又不能进太学讲课,于是在宋氏家中设立学堂,她为120名学生授业。这是一则佳话,有“周官学”,周公不朽!创造“诛十族”的暴君明成祖朱棣也宣称效法周公。他攻入南京,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认为他所谓的“清君侧”是造反,不给他写,朱棣遂说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氏说既然辅政,那么“成王”何在?弄得朱棣无话可说,只好耍无赖地说,谁做皇帝,是我们朱家的事,与你无关。

《三字经》以外的历史人物,为人们学习的事例更多。

东汉班超步西汉张骞西域后尘,二人成为通西域的杰出先驱者。张骞以平民身份应招,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远至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功封博望侯。班超早年为政府抄写公文,不甘心以此终身,乃扔下笔说:大丈夫应有大志,再不济事,也要像张骞那样立功西域,博取封侯。这就是“投笔从戎”的故事,以后真的立功西域,官拜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吕蒙学习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立志做有作为的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出自三国吴国的吕蒙。吕蒙早先依附于军官姐夫,被人贱视,他从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话中得到教益,决心从军,因功升任中郎将孙权开导他用心读书,他就认真阅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史记》《东观汉纪》等兵书和史书,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鲁肃因此说他不再是当年的“阿蒙”。他成功地智取荆州,使得威震华夏关羽败走麦城。江夏太守蔡遗屡次向孙权揭发吕蒙部下的不法行为,可是吕蒙却推荐他,说他是忠于职守的好官吏,孙权因之高兴地说吕蒙是学习东周晋国大夫祁奚,专门举荐仇人,大气度。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吕蒙是“国士”,而非武夫,应该说是中肯的。

陶潜学习王霸处理隐士家庭关系。西汉、东汉之际的太原人王霸,不愿做汉光武帝的官,隐居乡里,儿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夫,见到父亲朋友的官员儿子来访,自惭形秽,王霸也感到对儿子有愧,妻子却认为,不做官是一种清高的高贵,不必为儿子改变自己的人生之路,经过这一番劝解,王霸也就释然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隐居不仕,他的儿子与王霸之子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务农不能出仕,陶潜熟知王霸的故事,早早地写出训子词,用王霸的事例教育儿子,表白自身行为的有理,让儿子不要像王霸之子那样追求世俗名位。

长孙道生崇尚霍去病先国后家精神。北魏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清廉自守,衣着朴素,食不兼味,居处矮小。一次家人趁他去外地,修缮房屋,他回家后拆毁新屋,回复原状,并教导子弟:霍去病为了打匈奴,不建设家园,要效法他处理好国事。由于他的廉洁奉公,人们歌咏出“廉如道生”的话,他是真正的清官廉吏。

寇准提倡公仪休廉洁精神。春秋时代鲁国宰相公仪休嗜好吃鱼,客人送给他一包鱼,公仪休拒不接受,因为设若收下小礼品,大财物也就不会拒绝了。他生活简朴,自家菜园只种植一般的菜蔬,别人给他种了细菜(所谓“葵”),他就拔掉,改种普通菜。北宋名相寇准在成安知县任上,给贡士出了“公仪休拔园葵赋”的试题,可见他推崇公仪休廉洁奉公精神。

范仲淹从政以诸葛亮为榜样。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高贵品德的思想渊源,来自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政事的成败,不是个人能够把握的,我只是学习诸葛亮不计成败利钝,诚心去做。他主持的庆历新政,限制官员荫子出仕,对官员实行严格考核制度,裁汰冗员,触犯大官僚利益,被贬出京,死在路途。

欧阳修学习韩愈改变文风。欧阳修是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得到韩愈的遗稿,读后非常崇拜,对当时崇尚太学体的文风极为不满,立志寻找改变文坛风气的道路,创造自己的写作风格,欲与韩愈并驾齐驱。他主持科举考试,坚决不取太学体的文字作者。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欧阳修著《新五代史》《欧阳文忠集》《集古录》,均为不朽之作。欧阳修与韩愈实实在在并驾齐驱,均为“唐宋八大家”人物。

宋祁、司马光年羹尧等人以唐代政论家陆贽为榜样。唐朝朱泚作乱,陆贽追随逃跑的德宗,建议并为他起草了罪己诏,获得了人心,击败了朱泚,德宗回到长安,陆贽正直为官,为佞臣所不容,为庸臣所嫉妒,屡次遭到打击和排斥,即使官至宰相,也遭贬黜,但是他的《翰苑集》问世以来,引起上自帝王下至学子的普遍关注,宋祁、司马光、苏东坡、年羹尧等尤为留心,从中汲取政治治理经验。宋祁在《新唐书》中称赞陆贽:“讥陈时弊,皆本仁义,炳炳如丹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多次绍述陆贽的政治议论。清朝大将军年羹尧编辑《陆宣公奏议》,进呈皇帝,雍正帝赞赏,并表示要撰写序言,年羹尧说早就代皇帝拟好了。他是没有学到家,最后被赐自尽。

苏轼少年立志学习范滂为人。东汉后期有“党锢之祸”,清流派反对宦官专政,出名的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八俊”是人中英杰,为李膺、杜密等八人,“八顾”是以德行为人称道者,范滂即在其中。范滂得知被缉拿,自动投案,县令佩服他为人,要同他一齐逃亡,范滂说我逃跑了,要连累许多人受害,也会殃及我的母亲,我不能为自身逃走。他的母亲赞赏他的为人,说他与李膺、杜密齐名,人生无憾,支持他的行动。苏轼少年时代阅读《后汉书·党锢列传》,表示要以范滂为楷模,询问母亲是否同意,乃母高兴地赞同。苏轼真是讲气节,与范滂相同。他在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中,坚持己见,反对新法,也不同意旧党一概贬斥新法,因而两边受打击,不时地被流放,但他始终不改初衷。

文天祥崇敬欧阳修。欧阳修、文天祥都是江西庐陵人,少年文天祥在乡先贤祠看到欧阳修画像,极为倾倒,欧阳修谥号“文忠”,文天祥乃立志尽忠,做受人尊崇的人。他以英勇就义实现了宿愿,成为享誉千年的伟人。

王政学习杨震的“四知”精神。“关西孔子”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王密,及至改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夜间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礼,表示感恩,杨震领情而不收礼,并说我们是老交情,我知道你的为人,你也应当知道我啊!可是王密仍要杨震收下,还说黄金是我夜晚揣在怀中带来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杨震却说,怎么不知道?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终于让王密羞愧而去。杨震的“四知”之说,为后世廉洁奉公的官吏奉为圭臬,成为拒绝贿赂的思想武器。王政在金朝初年任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管军队物资,时值战乱初定,军需管理制度不健全,官员乘机贪污盗窃,也查不出来。而王政账目清晰,保管完善,自身穷困,他回答别人的询问说:我不是不能贪污,是杨震的“四知”教我自律,宁肯清贫,不拿公家财物。

杨溥建议明仁宗学习汉文帝。杨溥任职洗马,辅导太子明仁宗,劝谏太子学习汉文帝,将汉文帝事迹汇编成册,供明仁宗阅读。后来杨溥成为名臣“三杨”之一,明仁宗与其子明宣宗当政,被人称为“仁宣之治”,与汉文帝、汉景帝父子的“文景之治”相媲美。(www.xing528.com)

其他,被推崇的古人也多得很,比如讲民族气节则讲文天祥、史可法;讲精忠报国则讲岳飞,家族活动家就以九世不分家张公艺为说辞,女性就以《列女传》人物为楷模,当代学人对明末清初的谈迁更是亲切,他著作的《国榷》手稿被盗,他坚忍不拔地重新搜集资料,最终成书。许多学人的著述、手稿在“文革”中被焚毁、遗失,改革开放后再次撰述,令谈迁精神大放光芒。

更可述说的是华人学习先贤的精神流传到国外,影响人们的行为。明清之际,清太宗打败李氏朝鲜,将其世子作为人质押解沈阳,世子在路途接受赠品棉布,乃父仁祖得知后不满地说:当了人质,怎么能像在宫中那样享受,应当学习苏武吃苦精神。苏武牧羊的故事竟然为朝鲜李朝仁祖所熟知,并希望后人学习,奋发图强。

2.学习前人的做人精神、智慧与追求事业成就

笔者在这里似乎是在讲故事,其实也是希图理出这些人物故事的共同点:他们究竟显示了什么道理,能为我们接受和享用?笨拙的笔者认识到,有成就的古今人物,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业绩、他们的毅力与为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原则和追求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强的办事本领,事业上做出贡献。

古今所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第一个目标,主流的观念是做人教育。首要的是进行伦理教育、修身教育,讲求忠君孝悌,仁义礼智信,追求道德高尚,有气节,为人正直、坦诚,没有不可以与人言的行为,对人友善,不做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事情,具体讲是要求做好人,做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益的人,做忠臣孝子、守法的良民,不做坏人、恶人。往高里说是做国家栋梁,做高官贵胄、贤人名士,对国家忠诚并能泽惠生民,为家庭家族光宗耀祖。上述事例中,太任的胎教,首先是要求自己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出傲言,即具有良好心态,营造生存环境,并令胎儿感受到。孟母三迁是为孟子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让儿子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终使孟子成为“亚圣”。任氏忧虑儿子的未来,适时教导儿子做人,使皇甫谧终于成为杰出的人。王霸夫妇、陶潜用两种高贵观教育后人,特别是以清高、清贵,与主流的高官贵爵的高贵相对峙,令子孙人生选择多样化。范滂母子、苏东坡母子、方孝孺明辨善恶,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一身正气。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杨继盛“丹心照千古”的志趣,苏武十九年秉持汉朝节杖,舍身求义,给后人留下的是忠于国家、民族的爱国精神。杨震之所以廉洁奉公,敬畏天理人道,他的“四知”成为长孙道生、王政等廉洁奉公的精神养料。总之,这些名人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是他们的为人行事表现出高贵品格,令人们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召。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人来讲,德才难于兼备,德长才短是常见现象,才能也是靠培养出来的,磨练、经历(历练)出来的,上述古人中本领高强者,莫不如此。所谓有本事,足智多谋,谋而善断,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对现实社会有准确的认知,能够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方向,综合汲取、运用有益的知识,智慧地操办事业,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同僚(同事)关系、友朋关系、家庭关系,一切通顺,或者克服一切困难成功了,无论是伟业或一般事业,都是成就。

经历“锥刺股”般苦读之后的苏秦,再次出发游说各国诸侯。到燕国,他知道燕国国境二千余里,拥有甲士数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六千匹,储存几年食粮,而且多年没有战争,他问燕文侯何以能够,特别是如何能够保持国家的安宁、幸福?他分析燕国的处境与择交:秦国在同赵国征战,没有力量同时攻打燕国,而且距离燕国首都遥远,攻打不了,即使攻取几个边境地区,也不能长期守住;赵国与秦国不同,设若出兵进攻燕国,四五天就可以打到都城。由此苏秦得出结论,燕国要长治久安,需要同赵国和好,共同对付秦国。他实际上提出东方诸侯联合对付西方秦国的主张——合纵的政治战略。他的设想打动了燕文侯,委托他去赵国商谈燕、赵合作大事。苏秦见到赵肃侯,说辞与对燕文侯有所不同,他单刀直入,讲择交的重要性:要想保境安民,关键在于选择好友邦,共同对敌。他说赵国的处境,只有联合近邻的燕国、韩国,以它们为屏障,抗拒秦国。他还拿出地图讲解,东方六国地方大于秦国五倍,兵力是他的十倍,只要六国合作,秦国就不敢东犯。赵肃侯赞同苏秦的主张,派他再去联络其他诸侯。苏秦于是次第去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在各国,均就该国的地理形势、财力、物力、军力,讲明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他对各个诸侯国的状况了如指掌,分析得头头是道,正中对方的心思,因此说服了他们乐于实行他的主张,六国诸侯乃聘请他为合纵约长,并各自任命他为相国。由于合纵的形成,秦国十五年没有出兵东方,合纵政治方略获得明显效果。苏秦的成功,就其个人来讲,能对各个诸侯讲述不同的内容,是他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各国现状、天下的政治生态,尽在他掌握之中,知识、智慧是他成功的根源所在。

前述陈寿指出吕蒙是国士,在战场上、在政治上他不仅是战术家,更是战略家。魏蜀吴三方征战,要想获取胜利,得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孙权图谋攻打曹操的徐州,询问吕蒙的意见,吕蒙说吴军的长处在于水战,而徐州是陆地,即使攻占了,曹操来争,我们也守不住,何况荆州是我们必争之地,设若东西两头作战,必然兵力分散,哪一方面也难如愿,不如专顾西头,集中优势兵力以赢得战争。他考虑的是整个战局,加之知己知彼,谋略是完全正确的,孙权予以接受,不去攻打徐州。当关羽北进与曹操争夺襄阳之际,吕蒙伪装生病,辞掉职务,使得关羽误认为吴国不会进攻荆州,遂将守军撤往襄阳助战,吕蒙乘机派兵偷袭荆州,轻易获胜。吕蒙处理与同僚蔡遗的关系,不是睚眦必报,而是懂道理,识大局,以德报怨,乃能“化干戈为玉帛”。国士,是智者,是用智慧谋国,取得成功。吕蒙充分发挥了智谋的作用。

越王勾践能够走出吴国宫城,亦是智谋的结果,他在吴王宫中服劳役,精心喂养马匹,妻子也跟着打扫马厩,夫妇表现出安分乐命的样子,吴王生病,勾践每天为他尝粪便,以便为他治病,以此麻痹吴王,使得夫差可怜他,放他回国。勾践脱离虎口,实行十年生聚政策,为多得劳动力和兵力,奖励人口生殖,减免婴儿父母徭役,深得民心。他是用智得到成功的。

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今人或许会讥笑他功名心太重,老而无耻。他多次参加考试,非中状元不罢休,终于达到目标。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可能坚持与试,没有出众的文采更不可能技拔头筹,关键在于梁灏的文字功力,是他的才智技能达到他人生的顶峰。

但凡成就大事业者、事业有成者,必定善于学习,善用智慧,也必定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大无畏的精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不怕挫折,努力奋斗。勾践的忍辱雪耻不必说了,张骞、班超在异域不怕挫折,张骞不止一次被匈奴俘虏,后逃脱虎口,却能勇敢地第二次进入西域,达到预期效果。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减少宋朝的损失,宋真宗年间辽朝大军南犯,宋朝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亡金陵或成都,寇准力排众议,促使宋真宗亲征御敌,鼓舞了士气,打败辽军先锋,但是宋真宗仍然惧怕辽朝,决心议和,愿意每年给辽朝一百万作为和谈条件,寇准不能反对皇帝,指示议和代表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结果是和议形成,宋朝每年给辽朝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这是屈辱的和约,但若没有寇准的坚持抵抗和限定岁币数目,宋朝或将流亡,或输送更多的岁币。在皇权淫威下,经过寇准勇敢地抗争,取得一些成就,实在不容易。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是一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晚年修订早先文章,冥思苦索,绞尽脑汁,夫人薛氏心疼,劝他:上年纪了,何苦这么费神?又开玩笑地说难道你还和年轻时一样怕先生嗔道文章写得不好?欧阳修笑着回答:现在倒不是怕前辈老师,是怕后生看了笑话。文章千古事,欧阳修正是以这种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文学、史学创作,这才有不朽之作。

归结起来,今人吸收古代人物的精神遗产,大约有这么三条:

第一,人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伦理,讲求修身践履,对家庭、社会有责任感,做好人,不做恶人;做正人君子,不做小人;出仕则要廉洁奉公,忠于国家民族,泽惠生民,为亲人增光,绝对不能贪赃枉法。

第二,具备高强的做事本领。善于学习并掌握丰富的书本知识,正确认识社会,成功运用书本、社会两种知识,智慧地从事政治管理、经营生产、文化教育活动,胜任或出色地从事事业。

第三,事业上做出贡献。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强做事能力的人,如果能够发挥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做出大贡献。

古人的人生追求、做人准则、励志精神、道德规范,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有其时代性、时代发展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有不适合以致冲突的地方,比如忠于皇帝、笃信专制主义皇权,又如愚孝,对天、神缺乏科学的认知,只有子民意识,没有公民意识(那个时代提不出这个问题),等等。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全盘继承它,而是需要分析,吸收其适合于今日需要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撷取,吸收其养料,建设新文明,如若像某个时期那样全面批判,就会出现文化无根的危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