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料学研究:传记读法,利用工具书和研究成果

史料学研究:传记读法,利用工具书和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运用传记资料,要充分认识古代传记材料的特点和保存状况,这里仅从阅读角度考虑传记文献的读法。区分清人物传和事传、书传,以免误会,不必以为带有“传”字书名的书都是传记著作,都可以当作传记史料来读。这一问题在第三目中已作了说明,毋庸再叙,唯不仅要注意传记史书内部分类,还需要了解传记类以外的史部,以及经、子、集部中有关传记材料的文献。第六,利用工具书和有关研究成果。

史料学研究:传记读法,利用工具书和研究成果

如何运用传记资料,要充分认识古代传记材料的特点和保存状况,这里仅从阅读角度考虑传记文献的读法。

第一,区分人物传记的传与书传、事传。古人把解释书籍的著作,也作为“传”,如《春秋》就有《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的“春秋三传”,通常被人们称为“经传”。“春秋三传”是注释《春秋》的,是书籍的传,而不是人物的传。古人还将记录事情的文书也称作“传”,如正史的《外国传》《四夷传》,是分别记载中外关系的,民族关系的,这些传里虽然有人物活动,但是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不是传记的传。区分清人物传和事传、书传,以免误会,不必以为带有“传”字书名的书都是传记著作,都可以当作传记史料来读。

第二,把握传记史籍的分类。这一问题在第三目中已作了说明,毋庸再叙,唯不仅要注意传记史书内部分类,还需要了解传记类以外的史部,以及经、子、集部中有关传记材料的文献。

第三,将人物放到时代中去考察。阅读传记材料时,把传主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去,着眼点不能只在传主本身,还要将传主的活动与那时社会运动联系起来,庶几认清传主历史

第四,努力发现人物个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特点。

第五,考辨材料的真实性。

第六,利用工具书和有关研究成果。

(原载《中国历史与史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注释】

[1]文载郑天挺:《探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探微集》,第268页。

[3]章学诚:《文书通义·内篇·传记》,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51页。

[4]《汉书》卷30《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册,第1726页。

[5]《隋书》卷33《经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册,第974页。

[6]《隋书》,第4册第975、977页。

[7]《襄阳耆旧传》,武汉:荆楚书社,1986年。

[8]《隋书》,第4册,982页。

[9]《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册,第1963页。

[10]《旧唐书》,第6册,第1987页。

[11]《新唐书》卷58《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册,第1453页。

[12]《宋史》卷203《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5册,第5085页。

[13]《文史通义》,第50页。

[14]《隋书》,第4册第981页。

[15]《隋书》,第4册第976页。

[16]参阅平步青:《霞外捃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上册第119页。

[17]《魏书》卷41《源贺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册,第932页;参阅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卷7《履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69页。

[18]《隋书》,第4册第981页。

[19]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上册,第439页。

[20]《汉书》卷54《苏武传》,第8册,第2468页。

[21]《后汉书》卷22《论》,第3册,第789页。

[22]《旧唐书》卷3《太宗纪》,第1册,第55页。

[23]《新唐书》卷132《蒋又传》,第15册,第4532页。

[24]徐松:《登科记考·点校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5]《四库全书总目》卷57《史部·传记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第519、521页。(www.xing528.com)

[26]《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4页。

[27]《宋史》卷404《章颖传》,第35册,第12228页;《四库全书总目》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上册,第548页。

[28]《宋史》卷415《袁韶传》,第36册,第12451页;《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420页。

[29]《明史》卷147《解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册,第4120页。

[30]《明史》卷97《艺文志》,第8册,第2402页。

[31]《史记》卷l《武帝纪》,第1册,第1页。

[32]《史记》卷61《伯夷列传》,第7册,第2121页。

[33]刘知几:《史通》卷2《列传》,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10页。

[34]《宋史》卷365《岳飞传》,第33册,第11396页。

[35]《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9页。

[36]《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0页。

[37]《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1页。

[38]《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2页。

[39]《探微集》,第261页。

[40]《明史》,第8册,第2377页。

[41]《四库全书总目·目录》。

[42]《旧唐书》,第6册,第1987页。

[43]《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3页。

[44]《隋书》,第4册,第966页。

[45]《宋史》,第15册,第5106页。

[46]《宋史》,第15册,第5098页。

[47]《宋史》卷204《艺文志》,第15册,第5146页。

[48]《明史》,第8册,第2419页。

[49]《明史》,第8册,第2406页。

[50]参阅王德恒等:《中国方志学》第三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51]《宋史》卷209《艺文志》,第16册,第5409页。

[52]《明史》,第8册,第2499页。

[53]《宋史》,第15册,第5111、5117、5121页。

[54]潘昂霄等:《金石三例》,卢见曾《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55]《宋史》,第15册,第5116页。

[56]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3页。

[57]《宋史》,第15册,第5111、5117、5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