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和士人以上阶层都留心人物传记的编写,官府的重视表现在,有以编修传记为主要职责的史官制度,有因官吏任用、奖励而形成的众多官员参与传记文书写作的制度,有借用史书,特别是传记表彰历史人物而宣扬朝政与治术的手段。下面就此略作考查。
古代史书以正史为代表,自南朝沈约编纂《宋书》、唐朝所修《晋书》及南北朝诸书以来的正史,多出于官修,所以讲古人传记,首先需要注意到史官的手笔,当然也不要忽视私人的记录。正史被称为纪传体史书,纪,帝王的本纪,以君主的活动为纲,旁记王朝发生的事情,实质上是入主传记;传是记录贵胄大臣和有奇行异能之人的事迹,它和本纪都是传记;世家,以家族为单位,记载其人物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传记文,官、私修的谱牒与它相类似;纪传体史书里还有志、表等体裁,就其内容讲也很重要,就所占篇幅讲也不为少,可是被忽略不提,而只以“纪传”表达这种体裁的著作,可见古人把纪传体在本质上视为君臣传记,即人物传记的著述体裁。那么,正史即纪传体史书,纪传体著作主要是人物传记,可知古代官方特别重视人物传记的写作。对此,《隋书·经籍志·杂传》论述了史官修传制度,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制度的内涵。它写道:“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这是说诸侯的历史有外史来写。又由于行政方面的赏功罚罪,百官的历史都有记录保存——“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所以,“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从天子到内外官员的历史都有史官秉笔记录,这是官修传记的主要内容。对士庶人等,官方也有所留意。乡里组织的“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14]。乡里之异行士庶皆有传记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在隋代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类人中会有一些人有传记则是应当承认的,《隋书·经籍志》所载的梁元帝《孝德传》、刘宋员外郎郑缉之《孝子传》、光禄大夫范晏《阴德传》,即为明证。[15]要之,史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君主百官作传记,保证有大量的相应文献问世和传世。
历代对官员任用、考核、奖惩、祭谥制度中,都要由主管衙门、官员本人或其僚属、家属写作有关该官员的行事、政绩、简历,从而形成官员的传记资料。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在士人出仕之前先对其考察。被考核人如系参加科举,在唐代要亲写家状,北宋因之,这在清代就是试子的卷头、亲供。[16]如系待选新职,则有牒状、表状、注状、履历、引见履历。南朝萧梁人许周投奔北魏,在自撰的表状及牒状上,自称是梁朝黄门侍郎,结果被南主客事源子恭查出是作伪。不论许周的结局如何,官僚上任要书写表状之类的材料,这是任官制度所必须的。[17]两汉政府实行举荐贤良文学、孝廉、秀才的制度,地方上出现月旦评的风习,评者不一定写出文字,但地方官上报时要写推荐材料,这就是传记资料了,也如《隋书·经籍志》所说:“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倜傥之士,皆有记录。”[18]及至九品中正制推行后,各州郡中则要把各个家族排列出次第,于是有“方司格”“簿状”的产生,宋人郑樵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19]簿状为政府用官所必须依据的。簿状是家族文献,但家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是根据家族成员的出仕状况而定,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传记资料。正是由于汉魏六朝实行这样的选官制度,人们重视地域和家族,地方文献和宗族文献应运而生,出现多种类型的地方史志,其中就有专门人物传记的书籍,仅就《隋书·经籍志》所载,有贤人传,如《济北先贤传》;有评传,如《长沙耆旧传赞》;有像赞,例如《东阳朝堂像赞》。这是纯粹传记型的,还有地方史志,如《吴郡记》《陈留风俗传》《越绝书》《华阳国志》等,也记录有人物事迹。家族谱的类型也不少,有皇族谱、通国谱、州郡谱、单一家族谱等。
前面我们着重说明官府主持纪传体史书的编写制度,以及官员任用制度形成的传记文献,现在了解一下官修传记专著的制度和情况。一些王朝表彰功臣,特设机构,西汉置麒麟阁,本为收藏图籍之所,汉宣帝于此为霍光、张安世、苏武等11位名臣立像,“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这些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20]。汉明帝追念光武帝开国功臣云台28将及王常等4人,计32人,画像于南宫云台。[21]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下令图画长孙无忌等24名勋臣于凌烟阁。武则天圣历年间(698—699)在凌烟阁制作“侍臣图赞”,一百年后,唐德宗看到残迹,追问故事,史官为之讲解。[22]画像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开阁图画功臣、侍臣像,是皇帝以殊荣并以特殊的形式为大臣树碑立传。
王朝为宣扬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指令史官纂辑传记文书,或者官员、史官主动编写人物传记。进士中试,官方和士人都非常看重其事,大约在唐初就有人编辑出同年录,唐宣宗乃下令官修《诸家科目记》,并令以后逐科编辑,[23]由是后世此类书甚多,乃至清人徐松可以写出大部头的《登科记考》。这类书以《宝祐四年登科录》为名著,是科状元为文天祥,传胪是谢枋得,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亦在其内。这种题名录的书,记录试题、考官之外,一一登录中试人员,叙其姓名字号、乡贯、三代、中试等第名次,是进士的简历文书。[24]史馆修撰蒋偕为宰相李绛编辑《李相国论事集》,实即李绛言行录,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流传至今。[25]南宋侍读章颖奉命考订《玉牒辨误》等书,还撰著成《南渡十将传》,叙刘琦、岳飞等人历史。[26]宋宁宗时临安府尹袁韶经朝廷批准,为许由等39人立祠,并为他们书写评传,成《钱塘先贤传赞》一书。[27]明初马皇后因读《列女传》,遂由明太祖下命儒臣讨论修订,未成,经其媳徐皇后请求,[28]明成祖下令侍读学士解缙总裁,遂成《古今列女传》,由成祖亲作序言,刊行颁布。明成祖还为新编《外戚传》作序,此书是“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以教育椒房外戚。[29](www.xing528.com)
官方用力于编辑人物传记专著和纪传体正史,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自然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最主要的是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获取历史经验,教化臣民,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着鲜明的政治、文化目的。何以这样认识?我们了解史书的“传”和“纪”的含义就可以明白了。帝王之历史记载叫作“本纪”,《史记》“索隐”就此云:“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30];又对列传作出解释:“列传者,谓叙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31]意思是说本纪所载的君主行政和作风,为后代君王树立准则,是为国君治民借鉴的;传记叙臣工可以为后人效法的事情,也是作楷模用的。史书作纪和传的目标业已表露得再明白不过了。但是纪和传是什么关系,司马贞在“索隐”里没有讲,刘知几《史通·列传》则指出:“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释经;史(记)、汉(书)则传以释纪”。[32]他的见解是:列传是注释本纪的,即本纪为纲,传记为目,用传补充纪,使纪和传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其内容教育后世君主治理好国政,臣下做忠臣顺民。官修纪传体史书,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活动,宣扬统治者的政事、政绩和“皇恩浩荡”,传授治理国事的经验和办法,以维护王朝的稳定。正是这种强烈的政治观念,促成历朝政府十分重视传记体史书和传记的编写。
私人对于编写传记和家史,与官府一样表现出热诚。我们不妨以宋人编辑的几部书作例子来说明。岳珂《金陀粹编》,内含《吁天辩误集》《天定录》《鄂王行实编年录》等部分,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作此书是为乃祖被害辩冤,此书的上述前两部分,于嘉定年间上报朝廷,[33]其行实编年就是年谱。理学大师朱熹为传播道学,编著《伊洛渊源录》和《名臣言行录》前、后集,前书记载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弟子言行”;后一书系从纪传体史书和诸家文集中摘录名人有关世道人心的资料汇编而成。与前书相同的有程颐之孙程源编的《道学正统图》,而李幼武为后书编出续集、别集、外集。[34]宋光宗时杜大珪编辑《名臣碑传琬琰集》,汇辑宋太祖至宋高宗时期名人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及实录、国史上的传记文字,此书分量很大,达107卷。[35]南宋末年的丹阳人某某编著《京口耆旧传》,写宋初至宋理宗时期的京口(镇江)人物传记,内分忠烈、经济、风节、文学、书画等类,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由于资料来源多,记载人物的“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36]。大约是南宋遗民所作的《昭忠录》一书,写宋末忠义人士130人,每位先书其姓名、官爵,后写其事迹,以褒彰忠节志士,宣扬汉民族气节。[37]宋人的这些传记专著和有关传记文书,有的是给亲人写的,为亲情所系,是为维护家族利益,如岳珂之作《金陀粹编》;有的是为传扬地方先贤,怀有区域观念,如《京口耆旧传》的问世;有的为褒扬民族气节,如《昭忠录》之作;有的是为传播伦理观念,提倡一种风尚,如朱熹、杜大珪的著述;有的则为一个学派,或者说为一个小团体,如程源则为乃祖的理学。无论其目的如何,都保存了传记资料。
至此,小结本节的意思,古代官府和私家都重视传记文书的写作,在官方有需要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在私人也是有需要并以伦理观念、传统观念来促进。综观官私传记文书写作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总结和继承政治经验,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二是用人制度,即为保证官员选拔、任命、考核、奖惩、祭谥制度的正常进行,以便形成、保持合格的官僚队伍及吏治的澄清;三是为政治、文化观念的传承,即为传播儒家思想、移风易俗,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政府法令和社会规范,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四是体现家族、地方的利益和荣誉,也是民间家族势力、地方势力发展的反映。对于原因的分析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人们可能会有分歧,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叙述原因问题,是为说明大量传记文献是怎样产生的,以便于理解这些文献的出现和流传,其实对于今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古代传记文书所保存的历史资料的价值。为了认识这种价值,下面说明传记史籍的分类和体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