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各种类型古籍包括两个涵义:一是从古文献体裁来说的,如方志、游记、笔记、族谱、会要、典制体政书;另一是从内容来讲的,如礼仪、刑法、荒政、妇女等类图书。
方志,记载一方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专书,其体例包含志、传、表、图。志、传为社会史提供的素材极为可观,笔者在《清史史料学》一书中曾说:“方志是社会史研究的必读之物。方志中的户口、氏族、祠宇等专门反映社会史内容的卷目除外,其风俗一门、杂记一门保存的社会史资料尤多,风俗门专记各地的时令节气及届时人们的活动,平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社交往来、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风俗习惯,它是方志中的珍品。”[1]至于其“列传”隐逸、孝义、方伎、仙释、列女等传,对三教九流的僧衲、道士、信守三从四德的贞女烈妇,安贫乐道的书生义士,恪守孝道的贤子顺孙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生活都有所交代。
地方史志中还有一些专记地方某一类事物的,如风俗志,只写一方的风习人情,如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等。这些图籍的社会生活内容,从下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部分目录便知一二:州桥夜市、酒楼、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上清宫、天晓诸人入市、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民俗、京瓦伎艺、娶妇、育子、收灯、都人出城探春、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端午、七夕、中元节、秋社、中秋、重阳、天宁节、冬至、除夕等,将宋代汴京人们交易、娱乐、信仰生活,一年内的各个节日如何过法及其间的社会交往全面地表达出来。
族谱是我国传统文献中的重要一种,今存族谱数以万计,是家族史及家族与社会、与家庭关系的专门记载,它提供宗族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的资料,即宗族结构、职能、祭祀、教育、经济生活、宗规族约的制定与执行。它同方志一样登载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传记,而比方志更具体、更下层化。它还提供人口史资料,因为它叙述家族移徙、族人文化、婚姻、职业各方面情况。如以光绪年间编纂的江苏武进《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所载41条《家诫》而言,详细规定族人不许做的事情:“勿慢忽天地鬼神”;“勿谤讪君上”;“勿反目,亦勿惑听妇言”;“勿交匪类”;“勿阅淫邪小说”;“勿唱曲吹弹”;“勿笼禽鸟,养蟋蟀,放风鸢”;“勿学拳棒”;“勿食牛、犬、田鸡”;“勿攀高姻”;“勿信师巫邪术”;“勿许妇女平居涂脂傅粉,穿绫曳绢”;“勿充衙役”;“勿吃洋烟,倾败家产”,等等。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范到了。家训载于族谱,此外还有一些专著,比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明人姚舜牧的《药言》、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张英的《聪训斋语》等,异常具体地反映了家族和官民小家庭的生活准则。
笔记,与社会史研究有不解之缘。何谓笔记体著作,古往今来学术界见解不一,笔者同意这样的说法:古代笔记,是其作者随笔记录见闻及阅读图书、鉴赏文物心得,或者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在古代图书分类学中,“史部·杂史”“子部·杂家”“子部·小说家”中的图籍往往属于这一类,不过对学术研究更有史料价值的是“史部·杂史”类。笔记书籍很多,仅《笔记小说大观》一部丛书就收有220余部。笔记类的名著有:晋人张华的《博物志》,记录地理博物琐闻;南朝刘义庆等的《世说新语》,叙说汉晋间的逸事;唐人刘的《隋唐嘉话》,述说唐初轶事;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篇》,记叙两宋之际的轶闻轶事;金人刘祈的《归潜志》,记载金元之交政风民情;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叙述时事和社风;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详于政情文艺;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其中《艺能》卷专讲衣食住行及娱乐方法。笔记的作者一般留心观察人世风情,搜求轶闻趣事,载诸笔端,因而使其著作所提供的人们社会生活的情景,其涉及面之广泛,情节之具体细致,常常为他种载籍所不能,明末清初山阴(今绍兴市)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即为显例。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日与“黄冠、剑客、缁衣、伶工”游,“以故斗鸡、臂鹰、六博、蹴鞠、弹琴、劈阮诸技”,没有不会的[2],因此能就自身的艺能和体会,把明代人们的社会生活记录在书中。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的该书,其点校者马兴荣在《点校说明》中指出:“《陶庵梦忆》对当时的茶楼酒肆、歌馆舞榭,说书演戏、放灯迎神,养鸟斗鸡、打猎阅武,山水风情、文物古迹、工艺书画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都有所反映。”确乎如此。其记南京柳敬亭说书绝技及听众表情:“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到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咕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3]其写扬州清明节人们扫墓及观赏博戏杂技盛况:“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席地饮胙。……随有货郎,路旁摆设骨董古玩并小儿器具。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百十其处,人环观之。其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杳。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4]其写人们在城隍庙欣赏《冰山记》传奇演出时的热烈情景:“魏珰败,好事作传奇数十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谇言察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汹汹崩屋。”[5]张岱实在是把明人的节日和文娱生活的一些细节写得淋漓尽致,欲知明人社会生活,可从中得到丰富的宝贵素材。
游记,所含地方社会史的资料必多,盖因出游者往往记录所见到的他乡异俗,留下所至之地的社会生活史材料。游记作者,明清以来很多,而先前较少。宋人张礼撰《游城南记》,其为浙江人,记叙游历长安(今西安市)所见。元人纳新著《河朔访古》,他是宁波人,过长江,访问中原和北方,“闻诸故老旧家,流风遗俗,一皆考订,夜还旅邸,笔之于书”[6]。脍炙人口的《徐霞客游记》,著者徐弘祖,生于明季,江阴人,历游名山大川,足迹遍苏、浙、赣、湘、桂、黔、滇、皖等省,所到之处,写有日记,以写自然风光和地质地貌为主。此外,对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民情风俗、民族关系,都有关注和记录,是引人入胜的社会生活史读物。该书有褚绍唐等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梓行,利用较为便利。清人陈鼎的《滇黔纪游》,记录了西南少数民族社会风情。王沄的《漫游纪略》,记其游历福建,看不到缠足妇女。梁章钜著《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其为闽人,官至督抚,解组后出游江浙,叙述见闻及出行中读书心得。其《三谈》卷五专记各种酒类、鱼类、火腿、黄羊、燕窝、鱼翅、海参的吃法,间与今世被尊称为“美食家”的袁枚的《随园食单》,讨论食物的品尝。游记的著作在王锡祺辑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汇集不少,该《丛钞》有正、补、再补三编,专收清人关于中国和外国历史地理、游记、风土记、边疆史地的著作,兼收外国人关于中国及世界各国史地的著述。
典制体载籍,主要有“十通”,即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续三通”“清三通”,以及民国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中礼、乐、户口、宗庙、谥法、器服、氏族、灾祥、蠲免诸类所写内容,更反映人们社会生活。(www.xing528.com)
以上说明各种文体中的社会生活史资料概况,现在再从文献的内容来看,也可以从社会生活史资料角度把古籍分为若干类。
礼制专著。礼书是古代政治、法律、伦理、观念的规范,因而从法令、器皿、衣着、礼仪诸方面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这类著作不少,主要的有《周礼》《仪礼》《礼记》,汉人应劭《汉官仪》,唐人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宋人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元人李好文《太常集礼》,明人宋濂等《洪武集礼》,清朝官修《大清通礼》《皇朝礼仪图式》、光绪《会典图》等。清代官修的这几部书记录舆服、饮食、婚丧礼仪,在文字说明的同时绘制出图像,以便官民在实际生活中遵循。道光时在湖南做巡抚的吴荣光看到人们对朝廷礼制规则奉行不谨,欲加改变,特作《吾学录初编》,分14门,为典制、正术、风教、学校、贡举、戎政、仕进、制度、祀礼、宾礼、婚礼、祭礼、丧礼、律例,抄录清通礼、图式、会典、事例的条文,并就当时民间习俗作出评论,以便移风易俗,从而使它成为反映清人礼法观念和实际生活的史籍。
法律专著。法令规则及其实行,反映人们社会身份和家庭、宗族、社团的生活。这种著作有两种类型:一是法律、法令本身的文献,另一是解释法律的作品。后一类主要著述有《唐律疏议》《通制条格》《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大诰三编》《大清律例统纂集成》《驳案汇编》《读例存疑》等。法律是民人与政府之间、各种人之间关系的规定,由此可以获知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生活状况,因此法令文献可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元典章》记载的一个案例:大名路民人孙平死后,儿子孙成与婢生子孙伴哥为分家打官司,最后官府判决,孙成应得家产十分中的八成,孙伴哥得余下二成[7]。这一事例说明元代婢妾生子不能与嫡生子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但也承认后者是家庭合法成员,具有部分的家产继承权。而到了清代,法律规定婢妾生子与嫡生子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说明元、清不同时代嫡、庶子地位、生活有差异及变化,也反映父家长权在清代比元代更高,因为婢妾生子与嫡生子不平等继承法,是根据妻妾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定,是妻对夫敌体地位得到尊重,而嫡、庶子的平等继承法表明,是妻与妾地位接近,妻与丈夫地位差距拉大,财产继承唯以丈夫血胤为准,而不太注意儿子的母系血统。于此可知法令专书资料对于了解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的重要。
荒政专书。撰写灾荒下的社会及赈济事业。社会救济事业,唐、宋以后才逐渐发展,相应的史籍从宋代起陆续出现,比如宋人董煟的《救荒活民书》,元人欧阳元的《拯荒事略》,明人周孔教的《救荒事宜》,朱熊的《救荒活民补遗书》,魏纯粹的《开荒十二政》,张陛的《救荒事宜》,清乾隆《钦定康济录》,陈芳生的《捕蝗考》,俞森辑《荒政丛书》等。张陛是明末山阴人,崇祯十三年(1640),当地灾情特重,乡绅刘宗周倡议煮粥赈济饥民,祁彪佳则主张实行平粜法,张陛乃拿出500石粮食用于赈济,他怕办理不善,特别考虑出赈灾十法,即一聚米,二踏勘,三优恤,四分别,五散米,六核实,七渐及,八激劝,九平粜,十协力。因他规划周详,实施中救活很多人。事后,根据赈灾实际情形,写出《救荒事宜》这本书。从中可见灾荒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俞森,浙江钱塘人,历官河南佥事、湖北布政司参议,在任时汇集前人董煟、周孔教、林希元、屠隆、钟化明、刘世教、魏禧等七家救荒策论及自作《常平仓考》《义仓考》《社仓考》,并附录《郧襄赈济事宜》《捕蝗集要》,成为荒政集大成之作。
关于妇女著述。众所周知,妇女问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妇女生活状态最鲜明地反映社会文明水平。妇女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记录它的资料,在正史、政书、文集、方志、族谱、笔记等体裁的载籍中都有一些,此外还有专门著作,如东汉班昭著《列女传》,唐人侯莫陈邈妻郑氏撰《女孝经》,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内训》,清顺治帝的《御定内则衍义》,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陈宏谋辑《教女遗规》等。这些书有的收入《四库全书》,《教女遗规》是大学士陈宏谋选辑宋明以来的有关文章而成,陈氏在每篇文章前面书写按语,介绍作者和文字出处,并加评论,是以“女德”教训妇女,从中可窥女子的生活情景。还有汇刻关于女子史事的丛书,如《香艳丛书》,收有颜师古的《大业拾遗记》,瀛若氏的《三风十愆记》,陈元龙的《妒律》。沈宗畸辑有《香艳小品》,内含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述其与董小宛情好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