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片为历史资料来解释历史好处甚多:一可以令史事清晰,能够起到弥补文字史料不足的作用。二可以给人形象的、立体的观感,颇能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三由于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可以有益于记忆。四可以减省文字说明,有时一大篇文字也说不清楚,而视图则一目了然。此外,它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为图文配合的书籍能让人想象和认同,这对于知识的普及有意想不到之功效,对读者的影响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生活面貌。
虽然图与文的合理搭配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之功效,但现实中却是图文配合还在低层次徘徊,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症结作祟:
症结之一,即有一种思想障碍,以为插图是通俗读物的事,对于专业性强的精深著述是可有可无的。原来的插图确实多出现在普及读物中,但这不是它的专利,专深之作同样离不开图片的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明了使用图片之真正意义和图文配合的学术价值。
症结之二,不懂得运用图片是艰苦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运用图片同文字史料的研究是一样的,需要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说明,还要考虑到与文字表述的互相配合。对运用图片应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肯去下功夫,而不能是凑合的态度,认为能够使用一点就很好。(www.xing528.com)
症结之三,担心增加图书成本而影响读者购买。图书成本是一个影响配图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思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认为,讲求图文配合,首先图片质量要好,不要凑合,以效果为旨归,这是前提。其次,关于成本的事应主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对之宜予辩证地看:一是消费者的收入与支付图书消费的关系;二是消费者的求知意识与收入、图书消费三者的关系;三是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文化需求意识的关系:没有社会财富的增加,不提倡科学文化知识、公民没有像样的收入及良好素质,就不可能有高品质图书的大量需求;四是人口众多与图书需求的关系:消费群可能不大,然人口基数大,有一点需求,其绝对量就很可观。这四种关系把握得好,对图书成本问题的见解可能会实际一些。
症结之四,对图片材料底数不清,以为来源无多,缺少史源。底数不明,是因为学术界还没有从理论上明了图片系何种材料,也没有下功夫像寻求文字史源那样去寻觅图片材料;同时,我们还不知道应当如何下苦功夫,如何做起。这是视觉史料学的新学问。若有相关著述的问世,就能起到辅导作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