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要性及原因:重视传统史书社会史史料

重要性及原因:重视传统史书社会史史料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五史”社会史史料丰富,以社会史的概念去阅读,会唾手可得,假如我们研究商人的社会身份,在《史记》《汉书》中不难找到限制他们衣着、乘车及违反加税的法规。由此可见,研究社会史,“二十五史”仍为重要史源,岂可忽视。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纪录,现在已为学者用作法律社会史的史料。许多记录社会生活的零散文书,有的已被档案馆、图书馆收藏,成为富有价值的社会史史料。

重要性及原因:重视传统史书社会史史料

从非传统文献中发掘社会史史料,固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传统历史文献中的社会史史料同样不能忽视,要认识它作为社会史史料的特点与价值,以更有效地使用。对此笔者拟先说明各种文体载籍的社会史史料特色,然后综述它们的社会史史料价值。

(一)“二十五史”中的社会史史料

“二十五史”作为正史,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它缺乏社会史的史料,恰恰相反,拥有社会史史料,为其应有之义,因其“纪传”体体例,以“纪”为本,纪录和颂扬皇帝的政治,以政事为主线,同时围绕政事记载有关的经济文化制度、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即用“传”“志”说明“纪”,这样传、志中必然会有大量的社会史史料。

“二十五史”社会史史料丰富,以社会史的概念去阅读,会唾手可得,假如我们研究商人的社会身份,在《史记》《汉书》中不难找到限制他们衣着、乘车及违反加税的法规。前辈史学大家的社会史著作,给后学树立了运用“二十五史”史料的典范,如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39],其史料基本上选自“两汉书”,而此书被誉为给史学开辟新途径,即开创社会史研究。吕思勉的《中国婚姻制度小史》(1929)、《中国宗族制度小史》(1929)和四部断代史——《先秦史》(1941)、《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中的大量社会史内容,其基本史料,无不出自“二十五史”。由此可见,研究社会史,“二十五史”仍为重要史源,岂可忽视。

(二)礼制图籍

古人生活在等级制度中,礼制是这种制度的伦理、观念、生活行为准则的具体规范,礼制图籍则是它的记录,它的这种性质,已将其社会史史料价值表露出来。

重要的礼制书籍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汉人应劭《汉官仪》,唐人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宋人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元人李好文《太常集礼》,明人宋濂等《洪武集礼》,清初官修《大清通礼》《皇朝礼仪图式》,光绪《大清会典图》。清代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为在民间实现礼制,特地依据民情,著作《吾学录初编》,以为民间遵行的规范。《会典图》有礼仪、服饰图式,有“形象的史料”参考价值。

(三)法制图书

与礼制相配合的法律、法令,是对人们社会生活、行为准则的强制性规定。作为社会史史料运用的法制图籍有两大类:一是法律、法令本身的文献,如《唐大诏令》《宋大诏令》《大明律》等,另一类是解释法律的著作(包括案例汇编),主要的有《唐律疏议》《通制条格》《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大诰三编》《大清律例统纂集成》《驳案汇编》《读例存疑》等。

(四)通论典制图书

主要典籍为《十通》(“前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及《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中的礼、乐、户口、宗庙、谥法、器服、氏族、灾祥、蠲免诸类目的内容,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五)荒政专书

荒政,系社会救济事业的一种,荒政书反映各种灾害降临时的政府对策和社会对策以及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荒政书有宋人的《救荒活民书》,元人的《拯荒事略》,明人的《救荒事宜》,清人的《钦定康济录》《荒政丛书》等。

(六)地方史志

方志,记载一方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地面概貌、河流山脉、地下矿藏、气候地震)、生产交换和人文历史,体例包含志、传、表、图,与“二十五史”相近,可知为研究一个地方的全史资料,同样为社会史研究提供极为可观的素材,就从它重视自然环境的交待可以知道了。

地方史书,专记某一事物或某一类事物,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清代潘容陛《帝京岁时纪胜》,纪录人们的衣食住行及节日、娱乐、社群生活,社会的风尚以及民谚俚语,还有专门的寺庙、道观志书,反映僧道及信众的生活。

(七)族谱

族谱,被梁启超誉为“重要史料之一”,“我国家家乡乡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40]数量可观,以万计数,可见梁启超所言不虚。

族谱是宗族、家庭及其与社会、政权关系的专门载籍,宗族史、家庭史的绝好史料集;是地方史不可或缺的材料,宗族与政权的互动关系史料。这些材料具有生动性、具体性的特点。

家训人生规范,有的被编入文集,而收入族谱的更是数量浩繁。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体现,也是生活的写照,研治社会生活史于此取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八)笔记

笔记种类多,仅《笔记小说大观》一部丛书,收有笔记二百二十余种。早期的有《博物志》《世说新语》《隋唐嘉话》《鸡肋篇》《辍耕录》,明清时代更多,如《万历野获编》《履园丛话》,不胜枚举。史料生动、具体、细致,常常为其它载籍所不能及。

(九)会要体史籍的社会史资料

会要体包含礼、乐、舆服、仪制、刑法食货、方域等类目,拥有社会史资料,主要作品有《唐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十)文集中的社会史史料

文集数量巨大,今存元人文集约五百种,明人二三千种,清人数万种。文集内容无所不包,社会史的史料自然丰富。

(十一)档案文书

档案文书主要是官文书,原本具有实践价值,成为历史文献之后,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也有很多的社会生活史资料,即如“朱批谕旨”,除了政事内容,也有官员、民间生活的资料。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纪录,现在已为学者用作法律社会史的史料。许多记录社会生活的零散文书,有的已被档案馆、图书馆收藏,成为富有价值的社会史史料。

(十二)关于女性的文献

正史、政书、文集、方志、族谱、笔记各类图书皆有妇女史料。专门书籍,有出自妇女之手的,如班昭《列女传》,唐人侯莫陈邈妻郑氏《女孝经》,明成祖皇后徐氏《内训》;出自男性手笔的有《御定内则衍义》《胜朝彤史拾遗记》《教女遗规》;还有汇编关于女子史事的丛书,如《香艳丛书》;类书,如《奁史》。

(十三)类书中的社会史史料

类书采集各种图书文献的资料,包括社会史的材料,分类汇集,故各种资料较为集中,便于阅览,且因其将相关资料加以集中,阅读时能收到便于思考的意外收获。然而类书所收集的资料,均为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利用时必须核对原书。

重要的类书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古今图书集成》,最后一书的《明伦编》尤多社会史资料。

(十四)近人编辑的社会史史料汇编

近人较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史或社会史专题资料的汇编,采集历史文献的相关内容,分出纲目,编辑成册。因为编辑目标明确,选择的史料较为丰富,又较集中,颇便研究者的利用。古人语录式类书的发展,编辑水平大大前进了。这一类的图书尚少,有待有心人费心去作,而其学术之功不亚于研究性著作。

重要的图籍有:徐珂辑《清稗类钞》[41],瞿宣颖辑《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42],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43]

(十五)外国人笔下的中国社会史史料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人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往往能够捕捉到某种特点,国人对自身生活的某些方面或细节习以为常,不予记录,外国人的笔录,倒能弥补这种缺憾。当然,文化背景的不同,加之有可能的曲解,会影响其真实性。外国人关于中国的纪录,内容广泛,不会是专门社会史的,只是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外国人著作,有中亚人、西方人、东北亚人,影响较大的有《马可波罗游记[44]利玛窦中国札记》[45]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尚无中文译本,日文译出一部分;法人樊国梁《燕京开教略》[46];李氏朝鲜人的《漂海录》,系用汉文撰写;《李朝实录》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很多,吴晗辑成《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47];日人《鞑靼漂流记》[48]

如果我们运用社会史,或者说用新社会史、新史学的眼光,看待上述各种类型的载籍,便会发现:

第一,社会史史料非常丰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研究素材,虽然不是应有尽有,但是多少都能提供像样的素材。以为某个研究课题完全没有材料,那是不会的。

第二,社会史史料蕴藏在各种体裁的历史文献里,每种文书有其特点,需要按照其特点去寻觅资料;每种文献的特定体例,给我们认识的方便,换句话说,各种文献的特定类目里保存特定内容的资料,如族谱体例,往往有“恩纶录”,记录宗族成员所获得的皇家、官府文书——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像赞”,收集先人遗物——画像与赞词、墨宝等;“宗规家训”,辑录家族的各种规章及对族人的要求,有族约、宗禁、家范、祖训、谱例等;“世系”,家族成员的血缘世系关系,以图表的形式说明;“世系录”,记载族人履历;“派语”,载入家族排行字语;“传记”,反映族人的一言一行,形式有传记、墓志铭祭文、行述、寿序、年谱;“祠堂”,记载家庙的建筑及其房地契;“坟茔”,纪录祖坟状况,兼及祠堂,往往配有图画;“祠产”,宗族共有资产的纪录;“先世考辨”,对宗族渊源、得姓始末的考证;“著述”,系先人著作的登录;等等。“二十五史”中的《食货志》《刑法志》《礼志》《五行志》及人物传记,各自记有社会生活的规制及人生行为的资料,其中《五行志》的写作,受儒家“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写了一些不好理解的东西,但是不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史料,如《晋书》的《五行志》说西晋女子穿鞋的样式,由圆头改为方头,表示女子由柔顺变为刚暴,预示惠帝贾皇后的专擅及西晋的灭亡。作者的寓意且不去管它,但这材料能够说明女性鞋子式样的变化和生活趣味。方志中的“祥异”“灾异”“杂志”(多排列在书的末尾),对于社会史的研究尤有史料价值。总之,研究者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应到相关文种的相应类别中去寻找。

第三,社会史的材料分散在各类文书中,不像政治史相对地集中,其资料极其零散、琐碎,这就给搜集资料带来困难,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要有思想准备,去进行艰苦的搜集,乃至不怕大海捞针。当然,由此想到社会史史料的汇编是极待进行的事情,现有的汇编太少,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汇编可以有多种类型,如社会史史料丛书、类书、专题史料汇编。

(原载《汉学研究通讯》第21卷第4期,2002年)

【注释】

[1]陈高华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2]谢国桢:《史料学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www.xing528.com)

[3]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

[4]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史料指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

[6]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三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41—44页。

[8]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0]《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

[13]萧一山编著:《近代秘密社会史料》,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14]冯尔康等:《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15]冯尔康:《略述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史料》,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2001年,北京:中华书局。

[16]冯尔康:《社会史研究与“二十五史”》,《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17]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8]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9页。

[19]张应昌辑:《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0]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1]李世瑜:《宝卷综录》,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

[22]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23]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王尔敏:《〈酬世锦囊〉之内涵及其适用之人际网络》,《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4期,1997年。上述王尔敏的研究,参阅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绪论,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13页。

[25]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

[26]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王尔敏《序》,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

[27]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8]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29]洪惠冠总编:《竹堑思想起老照片说故事》第一、二辑,台湾新竹县文化中心,1995年。

[30]许素朱:《“台湾老照片数字博物馆”建置机制之探讨》,汉学研究中心等主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6—18日)论文

[31]徐刚毅主编:《老苏州·百年历程(1895—200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32]赵华富:《黟县南屏叶氏调查报告》,《’95安徽大学学术活动月论文选粹》,第113页。

[33]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34]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让,1992年。

[35]冯尔康:《试论清代皖南富裕棚民的经营方式》,《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36]冯尔康:《古代著名沦落女子为何受褒扬》,台北:《历史月刊》,1996年11月号。

[37]冯尔康:《清代节烈女子的精神世界》,台北:《历史月刊》,1999年4月号。

[38]姚周辉:《神秘的幻术》,冯尔康《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4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336页。

[41]徐珂辑:《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2]瞿宣颖辑:《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43]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44]《马可波罗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45]《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6][法]樊国梁:《燕京开教略》,北京教会,1905年。

[47]吴晗辑:《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8][日]佚名:《鞑靼漂流记》,中文译本收入辽宁大学历史系1977年出版的《清初史料丛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