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南北长220多公里,东西宽15—50公里。整体而言,贺兰山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从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与阿拉善草原相连,沟谷少而小;东侧陡峭,以断层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达2 000米,山间沟谷纵横,长5公里以上的沟谷有150多条。从地形上看,贺兰山分为3段:北段山高谷深,坡度陡峭,分水岭狭窄;三关口至野猫子山为中段,地势平坦,孤山远布;野猫子山以南,在广阔的平顶山中,常有狭深的山谷。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2 000—3 000米,主峰敖包圪位于银川市区西北,海拔3 556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峰。
贺兰山有汝箕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东西向沟谷,著名的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的要道。山前地带有西夏陵、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自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宁夏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因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中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www.xing528.com)
有关贺兰山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代李吉甫主修的《元和郡县图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唐代杜佑的《通典》也称“突厥谓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之说。“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入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凡十九种。”宋代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说“兰、赖语转耳”。当代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一作“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又为贺兰山得名提供了实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