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是《万物留痕》,我觉得这痕不是物质,是留在心里的痕,是物质的精神化。
人依赖物质而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需要物质来维持新陈代谢的生理需要,另一层是人的意识需要依赖于物质载体才能真正存在。而人总是先有意识,才能看到“我”,才能有情感,才有了兴味,才有了精神。
本书集中探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因旧物构建的材料艺术,二是旧物材料艺术所激发的空间艺术和场所精神。作者用敏锐独到的理性眼光,透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了旧物材料和场所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考察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从旧物生出情感,抽象出意义,乃至获得哲思般高级的精神体验,体现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情怀感与严肃性兼具的理论思考。于新颖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通过严谨的学术思辨和论证、探究,试图在生活、情感、艺术、哲学之间搭起一座空间和材料的心灵教堂,旧物如同教堂里诵读的圣经,人们阅读旧物,身处旧物材料的精神空间,从不同的层面逐渐提升,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艺术空间,最后达到让此物非彼物,让灵魂升华的精神境界。仿佛万物一旦与人产生历史的、意义上的联系,即是签下了生命的合约。人们在旧物空间中所回味和感受的,是拨动心灵琴弦的时间之手弹奏出的充满留恋与回忆的乐章。正是这种强烈的艺术感觉,让作者和读者产生了阅读的对话。这一点上,作者的研究、写作竟让人想到她的旧物材料创作,几乎都充满着强烈而单纯的视觉体验。我想,正是这种对旧物空间的迷恋和创意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具有了学术性,也有了理论著作难得的艺术性。
书中描述了旧物的诗意性空间建构,将旧物艺术的空间体验凝练为物境、情境和意境等三种结构。我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今天的中国,或者说也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对于治愈人类物质生活那无尽消费的疲累,那充斥浪费的原罪,是有很大的作用。作者专业性的分析和解读,对于理解旧物和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认识其美学类型和创意方法有很好的现实性和理论意义。旧物诗意,大概是安顿身心的一颗安慰剂吧。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旧物与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诗意和精神性?渐渐地,我似乎读出了书页背后隐隐的忧虑—人啊,若不小心,就会变成物,就会失去记忆,就会灵魂出窍,行尸走肉。精神的田园一旦荒芜,走多远都是只是越走越远,只有远方,没有诗。(www.xing528.com)
突然想到苏轼写过的一首有名而奇怪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里藏着苏东坡和他兄弟苏辙的手足之情。曾经题在墙壁上的诗被磨掉,曾经寄宿认识的和尚已经死去被埋到塔下,物非人也非,人在物却无,怎不让人惆怅,但也有对旧物留下痕迹的欣慰以及看破无常后的放下与洒脱。也许这诗和这本著作毫无关联,但是我确实看到了这番景象:万物或者留痕,或者痕久竟无迹,心却始终在意,因为这也许就是旧物艺术和空间设计的精髓吧—即使空得连个爪印都没有留下,也充盈着某种精神气息。我资质愚钝,动手能力差,艺术上虽参悟不透,但总是心向往之。
甄巍
2019年1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