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元1~1900年中国东部气候变化资料

公元1~1900年中国东部气候变化资料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资料主要论述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时期情况。我们参考1961~1970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将中国东部按0℃和11℃等温线为界,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三区。但是,19℃等温线所经之地属第四地带。

公元1~1900年中国东部气候变化资料

一、资料来源

我们主要采用万种以上中国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类中程度不同)与清宫档案中直接记载,或涉及气候的有关资料。还参考了大量包括专著、论文专题报告简报等现代文献。这些资料主要论述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时期情况。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文献题名。

二、定性转变为定量的方法

历史文献中记录的气候多为定性描述,一些定量记录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使数据一致,便于比较,我们采用“三定”方法。

定时间:考证每条史料具体年、月、日;把朝代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阴历换算成公历,按公历冬半年取舍;夏半年冷暖资料供参考。

定地点:考证每条史料的历史沿革,注明今地;以中国东部[1]海拔200 m以下地点为范围,高于海拔200 m的丘陵、山地等供参考。

我们参考1961~1970年冬季3个月(即12月,1月,2月)平均气温,将中国东部按0℃和11℃等温线为界,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三区。各区内又按温差分为2~4个地带。

定情况:统筹文献记载的寒冷情况,初步拟定判据和等级。定出3种类型寒冷现象和4个级别寒冷程度。

寒冷现象是:第1类表示寒冷状况最轻,第2类表示寒冷状况较重,第3类表示寒冷状况最严重。

寒冷程度等级是:1级为较大寒,2级为大寒,3级为特大寒,4级为极大寒,四者的寒冷程度是逐渐加重的。1450年前古文献中对1级和2级(较大寒和大寒)的情况记载较少,因此1450年前一般只划3级和4级。

每一寒冷期以1年次计算,例如光绪十八年冬(1892~1893年)的寒冷期,按1892年的1年次计算。

(一)华北区冬半年寒冷期的判据和等级

我们所指的华北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以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部分地区。

华北区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南北气温相差7~8℃,我们以冬季-2℃等温线将华北区划分为2个地带,即以邢台石家庄(以上属河北)、德州、寿光羊角沟、文登(以上属山东)一线以南至淮河为第二地带,那一线以北为第一地带(见图8.2)。

按照华北区的平地积雪深度、冰冻情况及植物受寒害情况,各分为三类,列附表1。

附表1 历史时期华北区冬半年寒冷期一些寒冷现象的分类

注:1米=3尺,下同。

再综合分析,将华北区冬半年寒冷期判据综合划分为4级:

1级(较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一尺以上,冰坚不可破,竹柏受一般寒害。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一尺以上,井冻,桑树受一般寒害。

2级(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三尺以上,竹柏受严重寒害。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三尺以上,黄河(潼关到三门峡)封冻,人可步行,竹柏受一般寒害,井冰坚不可破。

3级(特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丈许以上。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丈许以上。

4级(极大寒):

第一地带:渤海连续3年结冰,冰区范围较广,可行车马

第二地带:黄海冰区范围较广。

(二)华中区冬半年寒冷期的判据和等级

我们所称华中区是指秦岭—淮河以南,巫山贵州高原东缘以东,冬季11℃等温线穿过的融水稍南、荔浦稍南、蒙山、昭平(以上属广西)、阳山、乳源、韶关、连平、和平平远稍北(以上属广东)、上杭稍东、永安稍东、尤溪稍南、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稍南(以上属福建)以北,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也就是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的大部分或全部以及广西、广东、福建三省(区)的局部地区。

华中区冬季南北气温也相差8℃,我们以冬季6℃等温线,结合河流封冻等值线,把华中区分成2个地带。也就是从杭州、长兴西北(以上属浙江)、黄山稍北(属安徽)、九江(属江西)、岳阳沅江常德稍东(以上属湖南)、宜昌稍东、襄阳、丹江口(以上属湖北)等地为一线,其南为第二地带,其北为第一地带(见图8.2)。

将华中区的平地积雪、冰冻及植物受寒害等影响情况,各划为三类(附表2)。

附表2 历史时期华中区冬半年寒冷期一些寒冷现象的分类

经综合分析,把华中区冬半年寒冷期判据综合分为以下4级:

1级(较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一尺以上;淮河、汉江干流及其支流、小湖封冻,人可步行;冰厚一尺以上;竹木受一般寒害,柑橘受一般寒害。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一尺以上;江河支流、小湖封冻,冰厚数寸。

2级(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五尺以上,积雪时间2个月以上;淮河干流封冻,可载车马;汉江等封冻,人可步行;洞庭湖太湖封冻,可载行人;竹木受严重寒害,柑橘受严重寒害。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五尺以上;湘江、鄱阳湖、赣江等封冻,人可步行;竹木受一般寒害,柑橘受一般寒害。

3级(特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深丈许以上;河流冰期3个月以上,厚三尺以上;太湖、洞庭湖封冻,可载车马;柑橘受寒害极严重。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深丈许以上;冰厚三尺以上,鄱阳湖封冻,人可步行;湘江、赣江、瓯江封冻,人可步行;柑橘受寒害极其严重。

4级(极大寒):

第一地带:黄海冰区范围较广;长江干流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封冻记载,江冰几合也是少有的。

(三)华南区冬半年寒冷期的判据和等级

我们所指华南区位于冬季11℃等温线以南,广西西部山地丘陵以东,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也就是包括广西东部,广东、海南及台湾省的大部分,还有福建东南沿海。

华南区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达11℃以上,按气温差别,划分为四个地带:

第一地带:指冬季11℃等温线以南,14℃等温线以北,也就是龙州、南宁、横县、玉林北流岑溪(以上属广西)、肇庆、广州、汕头、南澳(以上属广东)、澎湖列岛以西北的台湾海峡等地以北。但是,14℃等温线所经之地属第二地带。

第二地带:指冬季14℃等温线所经之地及此线以南,17℃等温线以北地区,也就是徐闻稍北(属广东)、澎湖、台南、花莲(以上属台湾)等地以北。但是,17℃等温线所经之地属第三地带。

第三地带:指包括冬季17℃等温线及此线以南,19℃等温线以北地区,也就是东方、琼海(以上属海南)、北卫滩(属广东)、恒春稍北、火烧岛(以上属台湾)以北。但是,19℃等温线所经之地属第四地带。

第四地带:指包括冬季19℃等温线及此线以南地区(见图8.2)。

根据本区平地的降雪、凝霜、结冰及对植物的寒害影响情况等,各划分为三类(附表3)。

附表3 历史时期华南区冬半年寒冷期一些寒冷现象的分类

经综合分析,也把华南区冬半年寒冷期判据综合划分为4级。

1级(较大寒):(www.xing528.com)

第一地带:有陨霜、降雪、结冰(数寸厚),作物受寒害影响。

2级(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三尺以上;早、晚陨霜,严重影响农作物;重霜数十日,严重影响作物、荔枝等;冰厚一尺以上。

第二地带:降雪,陨霜,结冰厚数寸。

第三地带:陨霜,椰子果树受一般寒害。

3级(特大寒):

第一地带:平地积雪四五尺以上。

第二地带:平地积雪一尺以上,重霜达数十日,冰厚一尺以上,河流结冰,植物受寒害的严重影响。

第三地带:降雪,植物受寒害的严重影响。

第四地带:霜冻,影响作物、果树等。

4级(极大寒):

第一地带:霜、雪导致荔枝地上部分冻死,经一二年始于旧根复生;河流凝结,可载行人。

第四地带:降雪,槟榔等受严重寒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出现的度量单位是各历史时代当时文献记载中的单位,与现今的度量单位有出入;另外,各级并非在各地带均有出现,例如华中区第二地带没有4级,华南区1级仅在第一地带出现,等等。

三、历史时期冷暖情况表

我们从大量历史文献中筛选出有关资料,按地区、年代考证,整理成《历史时期华北、华中、华南区气候冷暖变迁资料汇编》,再分别排列成《历史时期华北区气候冷暖资料年表》《历史时期华中区气候冷暖资料年表》《历史时期华南区气候冷暖资料年表》,限于篇幅,本书中未引入。但是,我们根据上述历史文献资料,将它们定量化,整理成一系列表格,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作为附表排列于下。

附表4 公元1050年前华北、华中区冬半年出现的寒冷的年度

注:表中加粗者为极大寒年,者为特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附表5 公元1050~1450年华北、华中、华南三区冬半年出现的寒冷的年度

注:①表中加粗者为极大寒年,者为特大寒年,标“____”者为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②华北区和华中区只标极大寒年和特大寒年。

附表6 历史时期华北区冬半年出现的寒冷的年度

(续表)

注:表中标者为特大寒年,标“____”者为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附表7 历史时期华中区冬半年出现的寒冷的年度

注:表中加粗者为极大寒年,标者为特大寒年,标“___”者为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附表8 历史时期华南区冬半年出现的寒冷的年度

注:表中加粗者为极大寒年,标者为特大寒年,标“___”者为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附表9 公元1451~1900年每10年华北、华中、华南三区冬半年寒冷期比较

(续表)

注:表中加粗者为极大寒年,标者为特大寒年,标“___”者为大寒年,无标记者为较大寒年。

附表10 1401~1900年华北区冬半年寒冷年次统计

附表11 1401~1900年华中区冬半年寒冷年次统计

附表12 1451~1900年华南区冬半年冷暖变化趋势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表13 1401~1900年华南区冬半年寒冷年次统计

(续表)

附表14 1501~1900年华南区冬半年寒冷年间隔情况

(续表)

注:①表中的数字代表具体年度,加粗的数字表示寒冷年度。
②表中共有寒冷年144年次(其中连续寒冷与相隔1年的有92年次,相隔2~3年的有28年次,相隔4~5年的有12年次,相隔6年及其以上的有12年次)。
③表中共有寒冷间隔段117段(其中连续寒冷与相隔1年的有64段,相隔2~3年的有28段,相隔4~5年的有12段,相隔6年及其以上的有13段)。

【注释】

[1]“东部”的地理范围详见第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