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即南岭山脉及其以南地区,为了叙述野犀分布之便,将闽南和广西东部等地都包括在内(图5.5)。
岭南是我国历史时期野犀栖息最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之一。
广西武鸣盆地即发现有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的犀牛遗存[35]。年代稍晚的广西柳江通天岩[36]和四案甘前岩、桂林甑皮岩[37]等地发现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野犀、野象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柳州大龙潭有新石器时代的犀牛及鹿、猪、牛、竹鼠、鳖、蚌等动物遗存出土[27]。
图5.5 岭南示意图
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如南宁豹子头、扶绥左江西岸及敢造等遗址)有犀、象遗存[38]。14C测定为距今9 500年前,不少犀牙齿可能是双角犀,尚待研究。扶绥左江西岸贝丘遗址14C测定为距今7 500年左右。说明历史上这些地区水源丰沛,热带林中栖息着野犀、野象等。(www.xing528.com)
广东旧石器中晚期的野犀、野象化石在韶关马坝[39]、封开黄岩洞以及阳春独仔洞(此处未见野象化石)[40]等地被发现。还在罗定饭甄山岩和下山洞穴分别发现中更新世晚期与旧石器晚期的犀、象、貘、獐、水牛与黑熊、水鹿等化石[41,42],其中一些动物种类同殷墟[6,7]与半坡[43]的相同,这亦可证明西安一带当时有野犀、野象栖息着。
《山海经》祷过山,“其下多犀、兕,多象”。祷过山在今广西[32]。《尔雅》称“梁山”有犀、象,前人考证中,指今福建漳浦梁山一带是较正确的说法之一。
《淮南子·人间训》:“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多兕、象”,与《尔雅》类似。更明确西汉中期,秦岭、淮河以南,包括岭南在内广大地区野犀、野象等众多。
《盐铁论·崇礼》:“走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南夷”是指秦岭、淮河以南,包括岭南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他们几占南方绝大部分,这广大地区到西汉末仍盛产野犀、野象。
《淮南子·人间训》还提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时,粤有“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粤”指两广等地,当时野犀、野象多,将角、齿作主要土特产。
岭南以山地、丘陵为主,历史时期气候炎热湿润,植被生长良好,又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广泛地区,开发较晚,保持着生态平衡,是野犀、野象乐园。但从野犀分布变迁看,东部与西部地区又各有特点,下面分别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