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鳄(Tomistoma schlegelii)也是现存20多种鳄类之一,但它们已在中国灭绝了。马来鳄现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较为常见,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海湾,形态和生态都和现在东南亚等地的一致,因而应定现名。
马来鳄与其他鳄类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第四枚下颌齿对着上颌的缺刻处,口闭合时,此齿显露在外。马来鳄吻较长,牙齿尖锐强固,全身披坚甲,尾部也较长,但活动自如。马来鳄为肉食类动物,取食广泛,从低等软体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能捕食,不仅用嘴咬食,而且以尾取物,加之发出响亮的轰隆如雷吼声,更让人们把它们列入凶猛残暴动物。马来鳄的胃磨碎和消化能力强,耐饥能力也很好,半年以上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
马来鳄在鳄类中体形最大,体长可达10 m以上。马来鳄为热带爬行动物,肺活量大,便于在海面上长久漂浮;四肢与尾部划摆,游动迅速;皮甲厚,可阻止海水中盐分渗透;它的眼睛附近及肾脏有排除盐分功能,足以适应高渗透的海水。马来鳄又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但不适合过热、过冷、过于干燥的环境[11]。
马来鳄现栖息地区,除了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外,还有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湾、所罗门群岛等地。泰国曼谷北榄还建有大型鳄鱼饲养场。除20世纪初在香港捕获过马来鳄外,再没见到我国现代有野生马来鳄分布的记载。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马来鳄为“臢”“縠”“鳄”“烺”“忽雷”“骨雷”“湾鳄”等。
广东顺德(22.8°N)桂州[12,13]、新会(22.5°N)大林村[11]等地先后发现西汉到南宋时马来鳄遗存。(www.xing528.com)
文献记载中可考的历史时期马来鳄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有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图4.2)。
历史时期,马来鳄得以在华南地区分布以及由盛转衰,最后灭绝,是与当地气候、植被、人口、地区开发及马来鳄自身习性等分不开的。华南地区处低纬度,又濒临热带海洋,古代气候“常燠”[10],少霜雪,甚至“无雪霜”[11],古籍中称岭南地区隋代“大率以土地下湿,皆多瘴疠”[12],唐代潮州仍“毒雾瘴氛”[13],气候显然较今温暖,水源充沛。多雨季节河流泛滥,有利于马来鳄随水上溯,深入内陆地区,如马来鳄到达西江中游的梧州和中上游的邕州,韩江上游的梅州等地。况且这些地区当时以热带林为主的天然植被广布,生长繁茂。此区开拓较晚,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直到宋代仍“山林翳密”[14]。野象、野犀、鹿等走兽往往成群出现,孔雀、鹦鹉等飞禽群飞,螺、蚌、鱼、蛙、蛇及水禽等分布广泛,食料丰富。马来鳄数量可观,分布范围也较大。当时这一带人口却不多,唐代今广东境内的20多个州的总户数以广州为最多,也不过4万余户,其他地方多在3万户以下,甚至还有不到1万户的。到南宋初,广西号称“山川旷远,人物稀少,事力微薄,一郡不当浙郡一县”[15]。人口稀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尚不太严重,是马来鳄生存、发展的良好时期。
图4.2 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变迁图
随着气候逐渐转冷,南迁的北人越来越多,地区开发迅猛进行,热带原始林逐步减少,人类以间接或直接的多种方式,大规模地破坏了马来鳄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公元1450年后,岭南寒冷天气出现频繁,寒冷程度加强,“海鱼冻死”,“牛马冻毙”,“兽畜鱼鸟多殒殁”,马来鳄更难适应。最终,马来鳄只能逐步走向衰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