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Prunus mume)原产中国,是亚热带植物,上海崧泽遗址近年发现有其果核[12]。《诗经·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曹风》:“鹛鸠在桑,其子在梅。”说明2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南部有梅子树分布,所结果实即通称梅子,是当时这一带人们重要的日常必需品。现在梅子树的分布已迁至秦岭—淮河以南了。
楠(Phoebe zhennan)是亚热带天然林中的重要乔木之一。《诗经·陈风》记载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代,黄河下游南部的陈国就生长有“梅”(即枏,或楠木)[13],现在我们只能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森林中见到它们。可见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
桄榔(Arenga pinnata)是热带亚热带果树,曾分布较广,变化较大(见图3.3)。
蜀中有树名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谓之桄榔面[22]。
(晋)左思《蜀都赋》亦道:“面有桄榔。”[23]可见西晋时,四川盆地桄榔分布较多。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荆湖南路·郴州·景物》:“桄榔山,在宜章县,旧多(桄榔)木,奇石。”南宋初,荆湖南路郴州宜章县即今湖南宜章县,说明南宋初以前,今宜章县桄榔山的桄榔树众多,看来是桄榔林。
(三国·吴)沈莹《临海异物志》详述道:(www.xing528.com)
桄榔木外皮有毛,似并榈而散生,作(音昨)绠渍之不腐。其木刚,作鈠、钐、锄利如铁。惟中焦榔致败耳。皮中有似捣稻米片,又似麦面,中作饼饵。
所谓“临海”乃吴国临海郡即今浙江临海市,可见北宋以前临海一带的桄榔是不少的。
现我国桄榔主要以两广西南部一带(约22.0°N)为其北界,但在距今2 500~950年我国桄榔分布的纬度位置(31.0°N以上为其北界)较今天高约9°许。
现今广东年平均气温在17~27℃;广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17~23℃,1月平均气温是6~15℃;四川[24]成渝地区(成都30.6°N,重庆29.5°N)年平均气温16~18℃,四川盆地内1月平均气温是5~8℃,但因地形关系,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要高4℃左右;浙江年平均气温是16~18℃,1月平均气温是3~7℃,临海地处浙江中部(28.8°N)[14]。由此看来,两广南部气温高于蜀中与浙中3℃以上,可以推断北宋以前桄榔的分布北界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椰子(Cocos nucifera)与槟榔(Areca cathecu)都是典型的热带果树。据《寰宇记》和《舆地纪胜》等记载,唐宋时,不仅郁林州的椰子和槟榔生长良好,能结果实,而且晚唐到北宋初,南流(今广西玉林[25])“土人多种(椰子树)”。元初(约13世纪),《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郁林州·风土》:郁林州产“槟榔木、椰子木。”并指出:椰子“今(指元初)广西诸郡皆有之,惟州为最。”[26]“郁林”即今广西玉林(22.6°N)一带,可见当时广西多椰子、槟榔,至少在广西中部一带分布很广。现今,广西的椰子、槟榔却要到玉林以南的防城(21.7°N)一带才能见到[15]。
1981年1月,笔者(文焕然)在广东湛江地区曾访问过不少农林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据他们说:现在广东大陆南部椰子能够结实的北界在电白(21.5°N)、湛江(21.2°N)一带;常年,在这一线以南,椰子树可以正常发育,开花结实;但遇到寒冷的年代,椰子树不能结实,甚至不开花,有的植株还会受冻害而死。看来椰子的分布地区,包括它们能否开花、结实,都与气候冷暖变化有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很大的关系。
椰子树是热带地区人们喜欢栽植的果树,一旦冻死,人们还会重新栽植。只有因气候变化,人们屡植屡亡不得已而放弃,使得它们只能在更南部气候较暖处生存。椰子树分布北界南移说明了气候转冷,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椰子树不开花、不结实是气温下降的重要前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