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谭其骧先生序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谭其骧先生序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谭其骧,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谭其骧先生最后患病前交代葛剑雄先生的事,更加弥足珍贵。葛剑雄先生特说明:“本文根据谭其骧先生生前在1991年11月的两次口授写成。因先生患病住院,后又去世未及审阅,如有与原意出入处,应由我负责。”文后签名“谭其骧”手迹,取自谭先生生前与我的通信。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谭其骧先生序

*谭其骧(1911—1992),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还主持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已出版的第一册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他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历任理事;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及代会长等;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是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生导师之一。

这是谭其骧先生最后患病前交代葛剑雄先生的事,更加弥足珍贵。葛剑雄先生特说明:“本文根据谭其骧先生生前在1991年11月的两次口授写成。因先生患病住院,后又去世未及审阅,如有与原意出入处,应由我负责。”

文后签名“谭其骧”手迹,取自谭先生生前与我的通信

人类用科学仪器对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观测记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在个别地点进行的观测记录有更长的时间),且范围一般都很小。由于气候变化的周期往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的阶段,仅仅依靠这些资料来进行研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探索和揭示气候变化的长期规律,就不得不借助于前人对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的记载,并且根据科学原理,结合实地考察,进行鉴别和分析。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涉及范围最广的文献记载,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但是要把这一优势转化为科学研究的现实,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主要困难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尽管中国也有像清代黄河水情、皇城雨量等相当集中而系统的记载档案,但绝大多数资料是非常分散的,其中的大部分还不是气象变化的直接记录。要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发现、搜集、整理出这些资料,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流传中不可避免地缺漏讹误和古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要鉴别这些资料的真伪,区分它们的正误,理解它们的真实含义,判断它们的科学价值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手段,而且具有坚实的历史文献学基础;不仅能够对文献资料作精确的考证和深入的发掘,而且善于通过多学科的比较和实地考察来加以验证。

最近一二十年看到一些论著,往往免不了有这两方面的缺点。有的地理学家不重视资料工作,不是误用了第二手的或错误的资料,就是对资料作了不正确的理解,或者把最重要的时间、地点搞错了。尽管他们运用的理论和手段是先进的,所得出的结论和找到的“规律”却根本靠不住。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在文献资料上尽了很大的努力,却不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只能做些简单的归纳和排比;或者不懂科学原理,使不少有可能取得的成果失之交臂。还应指出,由于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既缺乏现成的经验,又没有捷径可走,取得的成果也不一定在短期内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和肯定,所以具备了这两方面条件的学者而又愿意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更是屈指可数了。

文焕然先生就是一位既具备这两方面条件,又决心为这门学科献身的学者。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又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造,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选择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这一研究方向,并且先后得到了竺可桢、卢鋈、胡厚宣、吕炯等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他所搜集和运用的资料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鉴别之精和发掘之深,是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比的。这是他4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严肃谨慎,锲而不舍所取得的成果。正是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又结合和运用了文物考古、气候、物候、孢粉分析、碳-14断代、古生物和现代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他才对中国近8 000年来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规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说这本书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一点也不过分的。(www.xing528.com)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还很少,也由于我自己的学识有限,我不敢说他的结论一定全部正确。但我可以肯定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且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丰富资料,为这门学科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从40年代在浙江大学与焕然先生相识,我与他有过40年的密切来往,深知他的学识和为人。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顾严重的疾病和工作中的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和著述,每次见面或来信所说的总还离不开这个题目。我记得最后一次在北京见到他时,他非常艰难地步行到我的住地。他告诉我,他正在锻炼步行以恢复体力,还随身带着一只小板凳,以便途中体力不济时可以小憩片刻。同时要求我放心,他所承担的《国家历史地图集》[1]中的几幅地图一定如期完成。我相信他的毅力必定能战胜疾病,却没有料到他竟如此快就离开了我们。

可以告慰焕然先生的是,在他逝世四年后,经过哲嗣榕生的整理,又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和科学出版社的支持,这部遗著终于得以问世。榕生要我写序,我感到义不容辞,因此写上这些话,既作为对逝者的纪念,也希望他的贡献和著作受到应有的重视,这门学科能后继有人,不断进步。

【注释】

[1]此地图集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2017年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