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干季与雨季差异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干季与雨季差异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代黄河流域冬季降水以降雪为主,所谓小雪、大雪固可为温度的指标,并且也是降水种类的标志;雨水、谷雨也可表示降水种类或数量的变迁。所以“(仲秋)水始涸”[48]以后到第二年阴历三月“时雨将降,下水上腾”[49]以前,可称为秦汉时代流域的干季。这是秋季降水量特别多的说法。这种干季、雨季的地域差异与今流域相类似[57],可见秦汉时代流域降水的一般情况与今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干季与雨季差异

秦汉时代黄河流域冬季降水以降雪为主,所谓小雪、大雪固可为温度的指标,并且也是降水种类的标志;雨水、谷雨也可表示降水种类或数量的变迁。大抵小雪为平均初雪期,大雪为平均雪量最大的时期,雨水大致表示一般液体降水的开始[44],谷雨则表示降水量渐渐增加[45]。当时认为阴历十月到第二年正月间的雷雨、霖雨、雨水都是失常的现象[46],冬无“宿雪”“积雪”“鲜宿雪”也是反常情形,这正可说明冬季以雪为主的正确。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冬季温度低下,因而水气往往凝结为固体降水,而很少为液体降水;并且当时流域为干燥离陆的冬季风所控制,风势猛烈,极端寒燥。冬季气层稳定,逆温经常出现,霾日很多,而春季风力强大,沙阵[?尘?]与霾特别多,加以蒸发作用旺盛,所以河湖干涸,雪量稀少,晁错农夫“春不得避风尘”(《汉书·食货志》)。《艺文类聚》卷三引《京房占》:“春冬干王,不周风用事。”张戎说:“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汉书·沟洫志》)《易林》卷三《萃之》第四三《观条》:“冬薮枯腐,常风于道。蒙被尘埃,左右劳苦。”干燥的现象,可想而知[47]。所以“(仲秋)水始涸”[48]以后到第二年阴历三月“时雨将降,下水上腾”[49]以前,可称为秦汉时代流域的干季。

古籍称多雨为“霖”或“淫(一作霪)”[50],秦汉时代流域以夏秋多雨,而降雨量特别多的时期则有三说:①《齐民要术》卷三引崔寔《四民月令》:“五月芒种节后……霖雨将降,储米谷薪炭,以备道路陷滞不通。”这是阴历五月下半月到六月上半月降水量多的说法。②《三国·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太祖北伐乌丸[51],“夏五月,至无终(今河北蓟县[52]治)。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传》:“(畴)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53]这是夏秋多雨的说法。③《吕览》描述流域秋季的气候特色说“秋之德雨”[54],晁错称河域农民“秋不得避阴雨”(《汉书·食货志》)。贾让说:“(流域)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汉书·沟洫志》)这是秋季降水量特别多的说法。《吕览·孟秋纪·孟秋篇》:“命百官收敛,完堤防,谨壅[55]塞,以备水潦[56]。”《礼记·月令》郑注:“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吕览》又说:“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行夏令,则其国旱。”可见秋雨以阴历八月为最多。考当时流域多雨的时期颇不一致的原因,大概是指地域不同的缘故。第一说,指江淮间地区,接近黄河下游的东南部;第二说,指黄河下游的北部;第三说,指黄河中游,主要为长安一带。这种干季、雨季的地域差异与今流域相类似[57],可见秦汉时代流域降水的一般情况与今没有很显著的差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