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中下游地图及中国气候变化

黄河中下游地图及中国气候变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缺乏黄河中下游一带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就依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来说,也是在本专著出版后20余年,才见到其正式出版。为弥补以往缺憾,便于读者领悟此作品,我们特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转引秦汉时代6幅相关地图,并特绘制《黄河中下游示意图》。据有关人士研究,截至1128年前,黄河下游的改道、摆动皆在今黄河下游以北,故秦汉时代的“黄河中下游”皆在我们选择的这些地图范围内。

黄河中下游地图及中国气候变化

尽管以今人的眼光看,一部气候变化的专著中缺少地图这样形象化的解读、参照物未免令人遗憾,但我们还是需要从历史角度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窃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三:

①制图技术、方法困难。该专著出版尽管已是1950年代末,但当时仍出于手工制图时代,不仅没有后来更方便制图使用的标准底图,可供研究者在上标注一些研究数据,而且绘制、修改一幅地图往往需要成年累月。远非今日可比:利用计算机操作,可以任意形成不同内容的图层,或采用适当的底图,瞬间便可完成示意图;或利用数据库准确定点、随时改图。

②相关研究成果缺少。不仅缺乏黄河中下游一带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当时对黄河下游一带的多次摆动详细位置也不是很清楚),就依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来说,也是在本专著出版后20余年,才见到其正式出版。加之缺乏在此之前或同期可资借鉴、参考的同类著作,故在本专著中只能依靠文字描述古今地点、方位。

③本专著尚属开创、探索性著作。地图是编图者突破语言、文字的障碍,将大量描述时空、地物的抽象文字等信息浓缩、转化成可以呈现若干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形象化图形,并将其较准确地传递给用图者。成图以后,其中大量显性信息固然耐人寻味,往往还要更多就是编图者也没有意识到的隐性信息有待发掘。故编图者不仅需要了解地图语言,而且还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加上制图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地图。当然,编图对于作者而言,并非强项,从其一生的作品中可为佐证。

为弥补以往缺憾,便于读者领悟此作品,我们特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转引秦汉时代6幅相关地图(反映相关地区的政区盈缩、迁移情况),并特绘制《黄河中下游示意图》(反映相关地区的地形概况)。据有关人士研究,截至1128年前,黄河下游的改道、摆动皆在今黄河下游以北(见图4.1.1),故秦汉时代的“黄河中下游”皆在我们选择的这些地图范围内。

图4.1.1 历史上黄河下游改道、摆动概况图①

① 图.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 954bc 47ea1d 3fb8667d 5a 067&fr=qingtian&lemmaId=5394

图4.1.2 秦时期全图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图4.1.3 关中诸郡(秦)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www.xing528.com)

图4.1.4 西汉时期全图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图4.1.5 司隶部(西汉)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图4.1.6 东汉时期全图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图4.1.7 司隶校尉部(东汉)

取自:谭其骧主编.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 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图4.1.8 黄河中下游流域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