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揭示季风现象与古代河域气候的联系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揭示季风现象与古代河域气候的联系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主要在引文方面有所修订。古代河域之情形奚似,虽无测候记录可与现今比较,秦汉载籍,好附会阴阳五行之说,荒诞之记载尤多,更难征信。河域在其控制之际,天气或雪,或霜,寒冷干燥,风力强大,俱为实录。凡此种种,与现时河域之西北季风甚相类似。周秦两汉时代河域之气候,大致与今雷同,亦概可想见。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揭示季风现象与古代河域气候的联系

*本文原载:1948.海疆校刊,1(7-8)。此次主要在引文方面有所修订。

季风一词,英文作Monsoon,德文作Monswme,源于阿拉伯字Mausim,意即“定时”[1]。盖指因季候而转变方向之风;通常,冬季之风自大陆吹入海洋,夏季之风则自海洋吹向大陆,二者之方向相反而以年为周期。

现今黄河中下游为季风气候区域,每届阳历九月,该区即常为寒燥之西北季风所控制,气候以寒冷干燥、风沙频仍为特色;翌年六月以后,西北季风始渐衰退,暖淫之东南季风浸假北进,及乎七月,遂莅河域,于是该区沛然雨降,温度亦高;特此景不长,八月中旬以后,漠北转寒,西北季风复振,东南季风被迫南退,迨九月河域遂为干寒之朔风所笼罩矣[2,3]

古代河域之情形奚似,虽无测候记录可与现今比较,秦汉载籍,好附会阴阳五行之说,荒诞之记载尤多,更难征信。然《诗经》《吕氏春秋·十二纪》《尔雅》《淮南子·天文训》《礼记·月令》《易纬通卦验》《春秋纬考异邮》《逸周书·时则解》等其他古籍有季节更迭之风向记载,尚堪为研究古代气候之资料。《诗经》为西周末年以后人作品,《吕览》成于战国末年,《尔雅》成于秦汉间,《淮南》成于西汉中叶,《礼记·月令》《通卦验》《考异邮》《逸周书·时则解》之时代又较上述诸书为稍晚[1],大都出于中原人之手,而取材标准亦以中原为主,故诸书所载之“风”,颇可代表周秦两汉黄河中下游之情形。

观夫(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解》:“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2]《诗·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毛传》:“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者。”《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之二引李巡《释尔雅》:“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礼记·月令》:“(夏季)温风始至……土润溽暑,大雨时行。”[3]南朝梁)萧统《文选·王粲〈初征赋〉》:“当短景之炎阳,犯隆暑之赫曦,熏风温温以增热,体烨烨其若焚。”可见古代之南风、凯风、温风、熏风,溯源南方;夏季或阴历六月莅至河域,笼罩之时,天气暑淫,雨量丰沛,与今河域之东南季风颇相吻合。

至于《诗·邶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毛传》:“北风,寒凉之风也;雱,盛貌。”《诗·邶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毛传》:“喈,疾貌;霏,甚貌。”《文选·曹植〈朔风诗〉》:“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尔雅·释天》:“北风,谓之凉风。”《吕览·仲秋纪》:“(仲秋)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蛰虫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4]《淮南子·天文训》:“(距)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引崔实《四民月令》:“八月暑退……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及韦履贱好,预买以备冬寒。”[5]《礼记·月令》:“(仲秋)盲风至。”郑玄注:“盲风,疾风也。”《文选·张景阳〈七命八首〉》注引桓麟《七说》:“飞霜历其末,猋风激其崖。”又引李尤《七叹》:“季秋末际,盲风猋厉。”《通卦验》:“秋分,风凉惨,雷始收,鸷鸟击,玄鸟归,昌盍风至。”又“立冬,不周风至,始水,荞麦生,宾爵入大水为蛤。”郑玄云:“(昌盍风)盖藏物之风也。”(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春秋考异邮》:“不周风至后四十五日,则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备也。”[6]《北堂书钞》卷一五一引《春秋考异邮》:“(凉风至后)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咸收藏也。阊阖风至后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也。不周风至后四十五日,则广莫风至。广莫者,开阳气也。”《艺文类聚》卷三引京房《易占》:“春冬乾王,不周用事。”虽不无附会穿凿之语,然古代之北风、朔风、凉风(指阴历八月者)、盲风、猋风、昌盍(或作阊阖)风、广莫风、不周风,来自北方,阴历八月以莅临河域,盘踞此区,迄于翌春。河域在其控制之际,天气或雪,或霜,寒冷干燥,风力强大,俱为实录。冬季风之性质因时而变,古籍所指时间既有殊,故各时之天气亦互异,唯雪量殊微,所谓“雪盛”,殆非正常情形。凡此种种,与现时河域之西北季风甚相类似。

综观上述,足见周秦两汉河域诸季节交替风之源地、历史、性质莫不与今之东南、西北季风,如属一辙。周秦两汉时代河域之气候,大致与今雷同,亦概可想见。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地理学报,1934,1(1)

[2] C.W.Tu.The airmasses of China.Mem.Nat.Res.Inst.of Met.1930,Vol.12.No.2(www.xing528.com)

[3] H.C.Hnang.The airmasses of North China.Mem.Nat.Res.Inst.of Met.1940,Vol.13.No.3

【注释】

[1]《礼记·月令》《通卦验》及《逸周书·时则解》之著作时代,参考:宛敏谓.1935.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气象杂志,1(2-3)。《考异邮》之成书时代,宛氏虽未论列,然按“纬书”以两汉之际最盛,则此书之时代殆略与《通卦验》同。

[2]“南风”一名,由来甚早,《左传·襄十九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汉)伏胜《尚书大传》:“舜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汉)应劭《风俗通》卷六《琴》称:按《尚书》云云。(清)陈寿祺云:“案《尚书》无此文,盖出《书传》。”按:陈说是也]。《礼记·乐记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汉))陆贾《新语》卷上《无为篇》,《史记·乐书》亦略载之],均明证也。唯《尚书大传》《礼记》并谓南风系舜所作,则不足征信。
至今流传之证《诗·南风》辞,郑玄犹未闻(《礼记注》),《群书治要》卷三六引《尸子》:“舜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之愠兮。”[(南朝宋)裴骃《史记·乐书集解》引“南风之熏兮”二句,《索隐》云:此《诗》之辞,出《尸子》。《文选·琴赋注》亦引此二句],盖已有一部。《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告冉有语载舜所作南风诗辞之全文;《艺文类聚》卷三,卷五二,(宋)罗泌《路史》引步隲疏,《乐书》及《纂异说》,又《余论八》;(唐)杜佑《通典》卷一四二引《乐典》;《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帝王世纪》,卷五七三引《古今乐志》略同。俨若(郑)康成以前已有此诗辞。其实不然,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三八:“案《圣证论》引《尸子》及《家语》难郑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郑云:其辞未闻,失其义也。’今按马昭云:《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又《尸子杂说》不可取证正经,故书未闻也。”按《家语》出肃伪作,不足为据;《尸子》一书虽见《汉书·艺文志》,然今已佚;类书援引亦难凭信;颖达之说,是也。
由上观之,可见今日流传之“南风”诗辞,诚未必为周秦两汉人作品。然“南风”与河域气候之关系,周秦两汉人确已知之,故《家语》所载诗辞亦未始不可为周秦两汉时代河域夏季风之资料。

[3]《礼记》所载与《吕览》《淮南》同,唯“温”字,后二者俱作“凉”字。疑后二者不妥,故从《礼记》。又《逸周书·时则解》:“小暑之日,温风至。”大暑之后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较上述诸书为详。

[4]古籍所称六七月之凉风,或出附会“卦气”,或有寒凉之意,犹未具冬季之特色,殆非冬季风。

[5]《太平御览》卷八一八引作:“八月清风戒寒,趣绢缣帛。”

[6]《太平御览》卷九引“备”作“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