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剑:中国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纯粹与理想

张剑:中国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纯粹与理想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今天中国工业设计界有一类人,他们怀着对工业设计的笃定理想脚踏实地从事设计实践和研究,他们将思维和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产品,又将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传递进课堂,为中国工业设计培养人才。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剑教授是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其多年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的经历与思考,无疑对当下中国工业设计及教育具有启示价值。张剑认为,方法和风格上的探索是当代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张剑:中国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纯粹与理想

在今天中国工业设计界有一类人,他们怀着对工业设计的笃定理想脚踏实地从事设计实践和研究,他们将思维和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产品,又将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传递进课堂,为中国工业设计培养人才。他们既是产品设计师,又是高校教师,在当下变幻纷呈、日新月异的设计大潮中尽情发挥和展现聪明才智,推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走向更高层面的国际化,他们是今天中国工业设计和教育的中坚力量。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剑教授是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其多年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的经历与思考,无疑对当下中国工业设计及教育具有启示价值。

从1991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到四年后毕业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再到2009年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张剑已在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和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二十余载。他一面教书育人、培养年轻设计师,另一方面又从事设计实践和研究,并不断地在这两个身份之间做出转换。

作为设计教师要有从事设计实践的积累才有助于设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张剑将自己的角色首先定位于设计师然后是教师。但对他来说作为设计师并不是指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师,而是包含了更多设计体验的研究活动。他认为自己在设计上的体会和对设计更多深入的思考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十分有益。他经常会将自己在设计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反馈到设计教学当中。他认为今天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而自己的一些设计理念能够很快被他们学习和接受并转化生成新的作品,这一点令他十分欣慰。

与不少设计专业教师一样,如果所从事的设计项目对教学有益张剑也会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其中。从2009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至今,张剑和他所率领的“生活设计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不少国内外的竞赛项目并获得诸多奖项:“红点”奖十九件,“IF”奖三件,“星火”奖九件,“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也每年都有所收获,有一年还获得了全场金奖。这些奖项的获得一方面为工作室带来良好的声誉,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这些竞赛,也让工作室和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虽然上述诸多奖项在外人看来十分显眼,但张剑却并不十分看重这些:“获得证书只是对设计能力和水平的认可,但并不能够证明设计者具备成熟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认知。一所学院或教学机构能有自己的特点和被外界认可并不在于获奖的多少,更多还是在研究方向的确立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学术框架。”张剑也对这些国际奖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国际设计奖项更多侧重于对产品要素之间相互组合与运用进行综合评价,但对于设计方法和设计者在理论层面的认识不会做过多考察,对设计风格的探索和发掘也不太过关注,其实在设计者系统学习和知识架构的建立方面的帮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这些恰恰是设计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有不少国内设计院校在国际竞赛中有所斩获,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向好的体现,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现象也值得当下中国设计界思考。“很多参赛获奖主要集中在概念演绎和创意展现的层面,而真实的产品类奖项则较少,参赛学生对于实际产品的工艺和规范了解相对缺乏,反映出国内工业设计教育与实践生产脱节的问题。这表明设计专业学生对生产和工艺上的认识相对还比较有限,国内校企合作还处于一个较浅层的阶段。”事实上,从产品设计的规律来看,产品从创意表现阶段到最终实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同,而目前国内设计院校在作品向产品最终实现的平台和环境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对企业而言降低成本和面向更广大的市场是其本能追逐的方向,但由此造成的过度商业化又是学校设计教育所不能接受的。这就导致了当下国内设计教育校企合作的不佳的外部环境。“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有所认识,支持在校设计师进行适度的探索,这对于当下的产品设计和设计师而言应是一件好事”。在更多地参加国际性竞赛产品类奖项竞争的同时,我们期待校企合作脱节的现状会随着设计教育向更深层面发展而逐渐改善。

当谈及参加这些国际竞赛奖项的价值时,张剑认为参与这些设计奖项并被国际所认可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激励程度和其设计自信力的增加,以及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言都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张剑说获得国际奖项也有其“副作用”,一些学生将获得国际奖项的设计方法与受到国际认可和可持续的设计研究等,导致在后续教学中对新的创意与风格的研究陷入难以推进的境况。由于对创意和风格探索的结果并不一定总被认可,有时还带有风险,因而很多学生也会选择回避对这一领域的探究,这样也不利于设计教学的进步。张剑认为,方法和风格上的探索是当代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设计师和教师,探索的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这样才会对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成为今天设计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培养具有何种能力的设计人才关乎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来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力,最后则是实际操作能力。”张剑的看法也与国外某些院校与机构的认识不谋而合。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而言,的确更应该注意培养设计之“外”的能力。当下设计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和广泛,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影响或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剑更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设计之外的综合的能力和素养。“我们上大学时使用的很多技法早已过时了,这样一看素质提升和技法训练孰重孰轻就变得十分明显了。”张剑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曾与一位人类学专业的朋友聊天,言及自己想进行一些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而这位朋友从人类学角度所进行的阐释对他颇有触动。“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看待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改变或提升,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张剑从中体会到不同学科交叉了解对设计专业的发展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就设计而言,向其他学科学习,从其他学科获取养分将更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和认识的提升。

张剑经常会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给学生,除了设计类著作之外,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也有不少。他建议学生多浏览一些这类书籍,对设计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意义。视角的变化带来的对作品呈现方式上的不同,这一点正好应了设计在设计之外的道理。

目前每年国内各个设计院校所发布出来的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存在着大量雷同的现象,张剑认为归根到底是设计方法的问题——“从功能出发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的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其结果无非是有的作品精致一些,形式巧妙一些,有的则粗糙或笨拙一些,都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区别而已。”反观国外的产品设计教育,对于功能的讨论已不再是产品设计的主要方面。作为产品设计功能是其最基础的存在条件,而其中的人文情感、材料、结构甚至包括从心理学、哲学层面的考量才是当下设计师思考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设计师作品如此丰富的原因。“一些作品甚至都难以从类型上划分其到底是装置还是产品,但却让观众十分兴奋和认同。国内常常囿于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限制而缺乏突破,反而导致了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单一的面貌”(图4-1)。

二十多年来张剑一直坚持从事产品设计的实践与教学工作。谈到这份坚守,他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坚持和遵守其中的本分,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认真全心地投入学习,而作为教师则应当认真履行传道、授业的义务而非是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至今并没有在校外开设设计企业的主要原因。张剑并不主张从事与分内之事相违背的工作,正如他谈及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创业活动。他更看重的是用什么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过早去社会上淘得所谓的第一桶金或者其他什么(图4-2)。

图4-1 张剑“新闻地球仪”作品

图4-2 张剑“油壶漏斗”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含有传统文化委婉、优雅和理性的特质,通过简明的语言就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事件和内涵,表现出很强的叙事性特征。张剑试图将这种中国文学的叙事性手法在自己从事的产品设计中加以利用和表现,以此发展了叙事性设计研究。他突破了仅仅限于视觉表现的套路而将文化习俗等也都纳入设计。教学中他经常强调在视觉之外的内心感受中营造和表达传统的价值。他认为设计师要能够把在社会、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加以提炼和升华,并通过设计的手段呈现给大众,这才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活动中,他逐渐摸索和建立起了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他坦言对于这一点最初自己并未意识到,反倒是已故的袁熙旸老师曾经邀请他参加了一次叙事性设计研讨会,从而从理论上明晰了自己的设计特质。所谓叙事性设计表达是借助了文学范畴的理论,将“叙事”当作一种方法来进行设计和创造,通过设计语言符号的构成形态来叙述“故事”,某些情况下甚至将一些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赋予在产品设计上,从而达到表达情感或创造文化体验的设计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在适合的产品载体上增加载其叙事特征。例如一款暖手的器具的设计,设计师注意到人们在冬日里双手抱着保温杯取暖的情境,因而将产品设计成了杯子的造型,从而从叙事层面激发和唤起人们的某些无意识行为。

通常产品的功能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特征,在保持物质性功能的同时加大其精神性的内涵,能够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的目的。张剑一般会选择针对家居用品,如烛台、茶具首饰等进行叙事设计实践。选择这一类用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功能相对简单,在设计的过程不会过多地受到功能的牵制,在不破坏其本身存在和使用语境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的设计才更容易实现(图4-3)。

图4-3 年轮卷纸(www.xing528.com)

对于自己的叙事性设计实践,张剑举了2014年获得“红点”概念至尊奖——“祈福的芽:燃香阻燃器”(图4-4)的例子,这件设计体现了张剑叙事性设计的思维和理念。燃香祈福是东方文化特征的一部分,燃香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同时也具有祈福的象征意义,今天很多亚洲国家的人们依然保有这样的习俗。在香柱燃烧的过程中有时会不想香完全燃尽,人们往往用手将香头掐断以达到阻燃的目的。这种举动不但有少许浪费而且从人们的心理认识层面来说有潜在的掐断“祈福”的不良的心理感受。基于这样的思考,张剑将这件燃香阻燃器的形态设计成了两瓣“小芽”的形状。金属制的“小芽”底部与香柱粗细一致并用小磁铁相互吸附,燃香时选择需要燃烧的长度将金属芽吸附在香柱上,当燃烧到金属芽底部的位置时,燃烧的香柱遇金属阻隔便会熄灭,芽片则会由于磁铁的作用而吸附合拢,形成一个破土而出的“嫩芽”造型,这一结果与燃香祈福的初衷不谋而合。

图4-4 祈福的芽

张剑研究一些国外设计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像日本的设计师深泽直人、佐藤大等人,他们都有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留学的经历,但他们并没有直接照搬美国的设计,而是更多地学习了美国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回国之后将这些观念运用于符合日本本土的产品设计之中,张剑认为这是出国学习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如果直接将欧美的一些设计方式和作品直接用于国内反倒并不一定适合。例如意大利阿莱西的那种十分欢快和幽默的设计,或者日本的一些极其细致入微的精致设计都并不一定与国人的气质性格一致”,“拿来主义”并非是最好的选择。针对当下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风格,如某些新中式、中国风等,张剑直言不讳,“这并不是对中国传统的理解,换句话说,并不是对传统从行为、心理等的深入解读,而仅仅是对传统器物的某种形式上的解构,它并不适应于当下对传统的发展和再造,理解传统更好的应该是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现”(图4-5、图4-6)。

今天看来,现代设计更加侧重对物和人之间关系的考量,甚至是某种心理学层面的叙事性的关照。“人和物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故事或者其他的东西,设计的时候会表达出来。对于今天的产品设计而言,其内涵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可以利用更多信息为其服务,而这一变化也与社会的变化相联系在一起。”

图4-5 领结酒瓶

图4-6 儿童储物椅

图4-7 提醒锅盖

对于叙事性的设计方式,张剑也还在思考其市场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可能,这将伴随着他的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而不断发展(图4-7)。

进入高校后张剑一直从事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工作。他将自己归为新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第三代教师。第一代工业设计教育开拓者们抱着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了新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从无到有;第二代则进一步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壮大;到了自己这一代则更看重设计教育的纯粹性,即在高校环境中抛开对各种利益的追逐而回归于设计本身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回馈于教学。张剑认为这是设计教育本身应有的纯粹状态,而今天设计院校的一些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却无法进行真正“纯粹”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图4-8)。

图4-8 愤怒的小猪

张剑把当下设计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分为院校范围和社会范围两方面。身处于院校范围内,他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注重框架的规范性和以院校发展作为评价设计学科发展依据的特质,例如对课题研究、学科建设发展等的重视。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设计专业需要更多活跃的思维训练和更大的创造性思考空间,现行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对设计教育的发展似乎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现实中,他将这种“纯粹”的设计教育理想更适应地转化为对当代设计趋向的合理把握和对人才培养的价值灌输。(图4-9)

图4-9 侧边漏水的花盆

现代设计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特征,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正成为当代设计师所面对的共同课题。全球化语境基础上的产品设计不可避免地具有地域性特征和表现方式,设计师需要对地域性进行适度提炼和加工从而实现地域认可基础上的国际化。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张剑经常会浏览很多国外的设计资料,思考其设计背后的成因,并与学生一同分析其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方式,尝试采用其中的方式方法进行设计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全球化语境下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设计方式。

作为最贴近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创造性学科,在“引领与塑造大众审美”和“适应大众”二者之间,设计师如何判断和做出选择也是当代设计师值得思考的命题。“设计师更应该站在引领时代潮流与发展大众审美的角度,不断开拓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思维创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令张剑欣慰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自主创业,面对相对“小众”的设计对象,设计师的风格和主张能够更好地保持和发挥。

从目前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设计活动中科技、情感以及服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帮助设计以更多的形式呈现或形成可能,从而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将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体现出更多情感性因素的价值;服务将会使产品设计和使用的周期更长,将产品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到用户使用之前的需求和使用之后的改进上。而上述“纯粹”的设计观念则将使人和物之间的定位更趋向多样。例如,照明灯具会根据人的情绪和视线的变化调节光线的强弱,一些专为老年人服务的产品也会更加注重情感方面的关怀等。这些非物质化的变化将是未来设计的趋向,将会把设计带入更广阔和纯粹的空间。与此同时,这一趋向也同样要求设计师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张剑说自己经常有意识地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向其他相关领域和学科借鉴、学习,从而努力保持对设计“新鲜”的认知。他认为“设计正是一种能使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观念在本学科中发挥出巨大能量的学科”。他也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堂。“好的设计就像一道沙拉,貌似没有经过加工过,但却是出自厨师之手。”张剑说自己最欣赏那些自然而然创造出的令人感动的作品,能留给观者更大的使用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高明的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