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选FIT(合适的)学校!那怎样才叫FIT呢?这个问题就困难了!
仅看排名选学校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因为排名要么是单一维度的,比如考试成绩、毕业生去向;要么是各维度的一个加权平均,比如综合排名。无论哪种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因为它们展现不出与个人的匹配程度。就像买鞋,目的是要一双穿着舒服,能让自己施展拳脚的鞋子,若只关注品牌,就能买到喜欢且合适的鞋吗?买鞋容易,到现场试试就行,那怎么判断学校合不合适呢?
我猜大家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school visit(访校),去学校参观两天不就什么都知道了!确实,在校园里走过,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参观校园就是跟着“导游学生”按照招生办规定的线路,一栋楼一栋楼地走,看看课室、宿舍、饭堂、体育馆,边走边听学长学姐介绍,有什么问题他们也都会回答。高中时我做过两次导游,每次大约60~75分钟。大学校园面积大,参观人数也多,一个导游一般带20多个家长和学生的参观团,全程两小时左右。埃默里大学的特色就是导游倒着走,永远面向听众。
一般来说,访校总比不访校了解得多一些。但是,访校的本质是学校的品牌营销,边逛校园边听学长学姐讲学校的故事,犹如导购推销产品,所以访校者得到的信息虽然是真实的,却是精心筛选过的,对于这些信息,自己要慢慢消化和补充。若想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么最好提前一到两年计划选择某校读几周夏校,真正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一阵子。读夏校比访校更能真实地体验学校与自己的匹配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非常优秀,来自台湾,她在9年级的暑假去过美国私立高中排名第一的Andover(安多福)读夏校,还有教授愿意帮她写内推(推荐信)。我问她:“后来为什么不申请安多福呢?”她回答:“因为那里都是一群学术‘疯子’,我没那个水平,跟得很累,没空做其他喜欢的事!”那时候我还觉得她傻,放着排名第一的学校不去来西储高中……直到后来申请大学选学校的时候,我才慢慢体会到FIT的重要性。我的另一位高中同学在10年级的暑假读哈佛的夏校时决定以后不申请哈佛。而我自己呢,在11年级暑假选修了埃默里大学夏校的一门难度较大的社会学课,在校园生活了6周,从学术到生活多个维度,观察到学校与自己都很匹配,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埃默里大学作为ED的学校。[4]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那么多学校,散布在那么多州,不可能遍访啊!根据什么来确定读夏校或访校的名单呢?访校是安排在申请前还是面试时?是访一遍还是访两遍呢?所以,在实际操作流程里,一定是先有了前期的资料分析,确定了初步申请名单后,才能向校方预约参观。
于是,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怎么选合适的学校?通过哪些资料分析对比学校呢?以下这些因素是我选校时参考过的维度。
教育理念
欲了解校风可研究其mission(使命)和value(价值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mission,比如Baylor School(贝勒高中)的主旨是培养leader(领导者)。我还记得当时面试的时候问了面试官一个问题:“学校是如何做到把每个人都培养成leader的呢?因为没有follower(追随者),那leader就不存在了。”招生官的回答是,leader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这个人在这方面是leader,但是在另一方面就是follower,真正的领导者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领导而什么时候该服从的。创立于1898年的Miss Hall’s School(霍尔女子中学),它的理念是培养“女强人”——Authenticity、Honor、Respect and Growth(可靠、诚实、尊重和成长);安多福和Exeter(埃克塞特)则注重培养正义的学术人才——Intelligence、Knowledge and Goodness(智慧、知识和善良),认为没有知识的善良者是软弱的,掌握知识却缺乏善良品性者是危险的,两者必须结合;而西储高中追求Excellence、Integrity、Compassion(卓越、正直、友爱)的教育理念更为我们全家欣赏。
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当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看法。2016年总统大选时正值我大四下学期,课业比较轻松,因为学生宿管岗位的需要,从来不关心政治的我也关注了一点儿。这是场空前绝后的“疯子”与“骗子”的对决。埃默里大学那一段时间闹得天翻地覆,我值班的时候听说过同学给社区里的民众挨个打电话给特朗普拉选票的事,当时也没多想什么。直到有一天出了一件事,使埃默里大学成为全美的关注点——在校园内几处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有人用粉笔在地上写满了特朗普的名字。埃默里大学是一个以民主党为主的学校,非常注重人文素质与人道主义(毕竟亚特兰大是马丁·路德·金的故乡,这里主张少数人的权益,例如女权与种族权利),所以当学校里出现了特朗普的支持者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认为受到了精神伤害,有些甚至去寻求心理医师的调节。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次自发游行,要求排除所有支持特朗普的声音。有些教授考虑到自己与学生的精神状态而停了一天课。当师生中反对特朗普的意见是压倒式的绝大多数时,那仅有的几个支持者变得非常难受,甚至不敢公开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非常极端的例子,即使在推崇言论自由的大学,尚且会因为言论带来巨大的压力,它很能说明寻找一个与自己主要价值观契合的学校是多么重要。
课程设置
有的学校以文学出名,有的以数理化出名,有的以生物出名,有的甚至以某项体育运动出名,还有的以课程全面而出名。浏览学校提供的课程,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顺便看看AP的课程是否能满足需要。如果一个学校的优势课程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那这所学校就可以放弃了。
毕业生去向
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学校都会在自己的官网上公布上一届甚至是上几届学生的毕业去向。阅读时,请仔细分辨统计的时段。比如,有的泛指本校学生曾经被哪些大学录取,那就没法确定是多少届学生的合计。申请美国高中时,我们分别翻阅了每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去向。当时西储高中特别严谨,把应届生收到大学offer的学校名单和后来真正签合同入学的学校名单做了不同标识,一目了然,方便阅读者排除干扰因素(某些学生一人可能拿了数个顶尖学校的offer)。只提供应届生数据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每一届毕业生的去向波动反映不出来。统计分析毕业生去向的时候,不要仅仅关注“Top10”“Top20”,因为那些也许是“别人家的孩子”。
进与出的对比
正如国内名校偏爱挑选尖子生入学,美国名校也是如此。所以,只看毕业生的去向就像只看出品的美食却忽略了食材本身的差异。分析时,可以请顾问,或者申请人自己制作表格,搜寻高中入学时的SSAT(美国中学入学考试)平均成绩,与大学申请SAT时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看看都是谁贡献了SAT的高分。如果亚裔国际生比例很高,那么可能是这些外援拉高了整体平均分的。如果国际生比例低于25%,那么再继续研究,学校是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学生SAT成绩的,毕竟SAT成绩在申请大学时是重要的硬指标。能将低分录取者培养成高分毕业生的学校当然值得研究。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的SAT平均分高出另一所学校100多分,而毕业生去向却明显不如后者,又该如何选择呢?我当年拿到的几份offer里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相信美国大学的录取是经过综合评估的,既然后者的SAT如此不如前者,那么后者一定在成绩外的项目里明显强于前者。
师生比例
官网一般都会公布本校教师和学生人数,有的学校还会介绍每一位老师。请注意,师生比与班级规模是两个不同但有关联的概念。西储高中的师生比是1∶6,上课的老师有70人左右,不上课的如食堂职员、秘书等也有70人左右,学生400人左右。在这样的比例下,我们的课堂人数基本在12人左右,最多15人。小班上课便于老师与我们互动,教室小小的,彼此表情都看得清楚。大学里师生比例会高一些,埃默里大学文理学院小课班级规模,不同科目可以从4~30人不等,大课可以上百个学生一堂课。埃默里大学商学院的基本课程都是60个人一个课室,稍微专业一点儿的课,或者研究生的课,大多有30个学生左右。不过大课一般都会有好几个学生助教,他们已经上过这门课,且成绩为A,帮助回答一些课下的问题。研究生导师的学生比例差别太大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标准,申请项目的时候最好能走访一下各个学校,见见导师聊一聊,因为这将是你整个研究生生涯每天打交道的人。有些导师的项目看上去非常牛,但是他一个人带了几十个学生;有些导师的项目看上去没有名气,但他只带三个学生,这中间的利弊需要自己权衡。
上图为埃默里大学商学院让人“闻风丧胆”的商法课,Professor Burdette(伯德特教授)是我在埃默里大学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右图为毕业典礼那天与偶像的合影
西储高中的典型教室,图为Mr.Ong(翁先生)在讲AP美国历史
老师的学历和资历
虽然不能以学历论能力,可是,当缺乏其他资讯去评判某位老师时,学历和资历还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的。妈妈很看重这一点,她亲自到官网上研究对比。妈妈从简短的介绍中获得了很多信息。比如,学校教师中博士、硕士毕业的人数和专业,他们曾经在哪些学校工作过,在本校工作超过10年、15年、30年的老师分别有多少,老师的家庭成员构成、兴趣爱好,等等。在我还没进入美国高中时,她比我更了解那几所申请学校的老师。妈妈还特别在意学校的创建故事。她的观点是:无论当年真实的历史如何,现在官网选择这样讲述历史,就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
住宿生比例
寄宿学校包括全部住校和部分住校两类,前者很少,大概全美国只有20多所。我们通常申请的寄宿高中是部分走读生、部分住校生混合的。我喜欢住校生比例高且人数相对较多的学校,比如西储高中是70%左右,大约将近300名学生住校,而且80%左右的老师也住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可能沉淀了上百年的寄宿管理经验,各种政策和活动都会以住宿生为主。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二三十人住校,恐怕很难有丰富的活动可选择,当然那会有另一种难得的体验——拥有浓郁的、亲密的大家庭气氛。
学校基金(www.xing528.com)
简单地说就是学校富不富。对比时要看人均额度。富裕的学校硬件、师资较好,还能间接说明校友对母校的认可度高,因而捐款感恩学校和支持学校的力度高。
地理位置
私立高中一般位于小镇。我家选择高中时偏向于位于比较幽静的小镇的学校,既可以专心学习,又可以享受美国的田园风光。选择大学时则偏向于大城市,因为我高中时已经确定商务方向,大城市里的教授自身项目多、实践多,而且大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多,方便找实习单位。很多人还会考虑交通:是否直飞,转机是否方便,校区离最近机场的车程等。个别对气候敏感的人还需考虑严寒、干燥、花粉等引起的皮肤过敏等因素。
安全环境
很多家长关注安全问题,把它列入选校的必要因素,但其实这条的操作性非常低——如何判断安全性呢?很多人会把犯罪率作为一个筛选条件,但是犯罪率基本以市和州为单位,很难找到具体到学校所在位置的犯罪率,而犯罪率的平均值很难代表学校的安全性。比如乔治亚州的犯罪率比全美高出约20%,但是亚特兰大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虽然相对于乔治亚州南边的城市亚特兰大算安全的,但是亚特兰大市内又分了相对安全与不安全的区域。埃默里大学在亚特兰大北边界上,与小镇相邻,相对于在市中心的乔治亚理工大学,相对安全一些。但是,我们也经常会收到学校通发的邮件,说某个受害人(未必都是学生)报案,在学校附近哪里被偷了、被抢了或是被性骚扰了。可是,相比很多学校为了名声而隐瞒不良案件,学生被蒙在鼓里来说,绝大多数埃默里的学生认为收到邮件反而更有安全感,因为学校重视安全问题,把每一次的举报通报给所有人并附以防范方法。枪击、强奸、抢劫、偷窃、交通事故、龙卷风、水灾、地震……如果这些因素都关注,那到哪儿可能都有不安全感。我还是认为安全问题与个人行为习惯的关系大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应该作为一个筛选学校的重要因素。
家长关心比较实用的信息,作为孩子,我在申请高中和大学时,有自己很孩子气、很私密的考虑因素,比如,哪个学校的校服漂亮、海报漂亮、网站颜值高,还有那个负责宣讲的招生办老师是否让我感觉到交流起来比较舒服。学校的主打色一定是我不反感的颜色,毕竟万一被录取了,要天天穿在身上。我还比较关心体育场馆的设施环境,因为喜欢运动。学校的社团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大学里,社团就是社交圈,一个社团都不参与的学生会孤苦伶仃的。喜欢美食的孩子可要特别关注食堂排名啊,最好在亲自参观校园时多吃几餐。总之,选学校,要与自己匹配。有个性的你,一定要选有个性的学校。
如图是西储校服。一开始我非常不喜欢这套校服,不过后来越看越觉得它耐看了
上图的海军蓝和金黄是埃默里大学的代表色,很经典的搭配
附:关于信息的搜寻
强烈建议不要以第三方转述的资料为准,可能资料已经过时了,可能存在中介改编的风险,有失偏颇。2009年夏天,决定出国读高中后,我和妈妈第二天就去了一家知名的中介公司,妈妈坦率地介绍了我们的情况,也坦率地暴露了对留学的一无所知。当时接待我们的顾问很热情地推荐了一所学校,承诺两个月内就可以到这所学校读书。妈妈不敢贸然签合同,迅速发动了多个朋友,从不同角度调查这所学校。一周后我们做出了否定的决定。妈妈说当时否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网站信息贫乏、学校的资格认证存在疑点、校舍和运动场地都很小、本地学生很少、发邮件给校长无回音等。总之,这个学校的宣传资料基本上是观点,缺事实。于是,我立即报考参加了浙大GAC的预科班,负责认真学习和考试,考TOEFL和SSAT;妈妈负责重新找中介和学校,共同完成2010年秋季入学的申请。为了避免再傻乎乎地被中介欺骗,我们买了几本关于留学的书先自学打基础,然后找到了敬业的顾问,从此走上了严谨又高效的申请之路。之后主要是妈妈与顾问讨论择校标准,我按照顾问提供的预选名单和多因素分析表逐一到官网浏览、扩充信息做研究比对,最后我们从顾问推荐的十几所学校中选择了八所递交申请。这八所学校包含了高、中、低三档:努力达到的、恰好适中的、保底的。有过这种深度参与的申请经历,四年之后,当我申请大学时,完全能够独立完成,不需要再让父母操心了,还省了一笔申请大学的中介费。
既然我不鼓励大家去找第三方信息,那应该去哪里搜寻学校信息?答:官网!每个学校的官网首页栏目设计都差不多,一定会分几大类:关于学校、课程设置、体育艺术、校友、捐赠以及搜索功能。通常在“About us”或者“Admission”里可以找到最基本的信息。还可以看看以往的家长和学生最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和官方回答。精读官网,一定要不厌其烦。
孙老师小课堂
如何选学校,往往是留学生家庭最看重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选学校就是选择努力的方向,方向对了,自然不会错;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Do Right Things(做正确的事)比Do Things Right(正确地做事)重要。
所以很多家长在和顾问初步接触时,就希望顾问提供建议的学校名单,并依此来判断顾问的水平。实际上,选校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真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给出答案的。我经常会用买车的例子给家长讲选校的问题。
首先,买车需要有预算。这就像学生自身的条件,你的学术水平如何,你有哪些爱好特长,实力怎么样,潜力有多大。预算基本就限定了买车的范围,只有30万元人民币,是不需要去考虑兰博基尼、法拉利的。
其次,要看你在买车时最看重什么。是把车当成代步工具,还是用来提高身价?所以在选校时,需要回归留学的源头问题,即通过留学想要得到什么。要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如果是为了自我的提升,那么就像婧说的,去寻找一个最能激发自己潜能的、FIT的学校,而未必是最好的学校。如果只是为了学校的名气(暂且不说这是否正确),那么大可以选一个并不热门的专业,先进入综合实力排名高的学校再说。当然,这就像买了一辆名牌车的低配版,开着未必就舒心。人生的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留学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清晰,这样再去选校,再去努力,才不会错。
第三,学会妥协和放弃。选择学校时需要认真考虑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排出一个优先级来。比如,有的学生最看重学校的学术氛围,那么相对而言,学校的住宿比例、地理位置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反之,有的学生更看重学校的地理位置,那么一定是先划定地理位置的范围,再去选学校。在选校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的优先级往往会发生改变,就像开始只是想买一辆外形拉风的车,选车的过程中发现,安全性事关生命,更加重要,那么华丽的外表就无所谓了。所以申请学校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对学校、对自己了解的深入,可能才会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而一个好的顾问,不是告诉你答案的人,而是引导你去发掘自己内心需求的人。
买一辆车,并不一定非得开一辈子。开一辆豪华跑车走山路,可能不如四驱的越野,车和路的匹配度很重要。如果开着不合适,可以换;如果预算提升了,更可以换。哈佛也不能保证每个毕业生都有成功的人生,所以一所学校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只有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
所以,选校说起来重要,却又没有那么重要。
婧妈快语
美国的义务教育免费公立学校林立,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依然很难申请,各校一定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所以,一定要睁大眼睛找适合自己的,一定要不厌其烦。
选学校,烦、累、忧,经历过,才懂其中的苦。坚持查阅第一手资料是入读美国学校前必须磨炼的功夫。当年我和婧都需要借助在线词典翻译才能慢慢读懂大量高中官网的信息。看一所学校的信息要一两天,有时打开网页的速度非常慢,两天也未必看完一所,太折磨人了,边读还要边做笔记。
如何在自己无法直接清晰地表达诉求时与顾问初次沟通?我的经验是画一条数轴,把自己“特别想要”和“无法接受”的因素分别标注到两端,还可以依次排列多个因素,留出数轴的中间段,那便是顾问能够灵活匹配的空间。这样可以减少顾问因为误解或者茫然猜测而做无用功。一个顾问要同时跟踪多名客户,分配给每位客户的时间有限,让顾问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大家才能共赢。记得当年申请高中时,我们给顾问提供了“正”“负”共十条择校因素。在此基础上,顾问通过学术能力测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及面谈等多方面了解,制订了候选学校名单,每一所候选学校都让我们心动。孙老师当年电话里恳切地告诉我“我们把西储作为第一志愿吧,我认为学校诚实、严谨、朴素、亲和的风格与你们家风格特别像,特别配”。顾问做到如此细致着实令我终生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