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年时间学习一个不喜欢却好找工作的专业,或学习一个喜欢但不那么好找工作的专业,你会选择哪一个?
在我小时候,妈妈周六要上班,节假日偶尔也要加班,如果遇到爸爸也忙,我便跟着妈妈一起去公司,耳濡目染了些项目策划包装等市场营销类的工作,我越来越喜欢去妈妈的公司。小小的我,会插嘴给妈妈提建议。妈妈也说我有那么点儿策划和项目跟踪的天赋,所以我高中时期就早早地定了一个大方向——去商学院。那是不是就直奔商学院的目标,只修相关课程呢?不!高中毕业前后的一两年里,我做过多次、多种心理测试,分析了解自己,并分别与多位高中、大学老师交流过,听取他们对我的评估以及对我的职业规划的建议。老师们一致认为,不要过早画地为牢,应多参与不同的活动,才能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埃默里是一个特别注重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我大三才进入商学院(多数学校是一年的通识教育,大二就分专业学习了)。于是,大一大二两年我有充足的时间在文理学院拓展视野,既可以攒文理学院毕业要求的学分,又可以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尝试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课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法语、西班牙语、天文学、体育,还有进入商学院前的必修会计、经济等。在美国某些大学里,选择专业与更改专业手续比较简单,只要在系里交一份表格就行。有些热门大学的热门专业转换起来可能相对困难一点,因为从热门专业转出去腾空位的人少。
一踏入大学校门,我就把埃默里不同专业提供的课程主题与大纲都浏览了几遍,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记录一些自己有冲动去听的课。列出单子后,发现其中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课程较多,于是我决定在进入商学院之前申请一个心理学专业外加一个社会学辅修。既然转换专业如此简单,何不先申请一个专业去光明正大地跟别人抢课呢!以下是我修过的部分心理学课程:Perception & Action(感知和行为)、Brain & Language(大脑与语言)、Brain & Behavior(大脑与行为)、Psychology of Family Relationships(家庭关系心理学)、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Child Empathy Development(儿童同情心发展跨文化研究)。在心理学课上,我学得轻松自如,课堂讨论时有时还能带给老师惊喜,而有的同学理解起老师讲述的内容来就很费力;反过来,在会计课、金融课上,我下的力气要比心理学大得多,却只能吃力地跟着老师的节奏,一到考试,脑子就开始混乱。我不想跟自己的短处过不去。尽管中国留学生进入商学院后基本上会选金融或会计专业,但我有自知之明,坚决不选在数字上绕来绕去的专业。我选了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看似十分空洞,但是老师们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咖”,他们不是纸上谈兵、无实战经验的纯研究者,他们中有企业的创始人,有世界五百强的高管,有全球知名企业的顾问,听他们提供的案例分析,听他们讲述那些创意、艰辛、欢乐,简直就是享受。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和考试,就是在完成对自己的挑战。比如上谈判课,正好赶上一则新闻说苹果公司拒绝了FBI要求解锁一位恐怖嫌疑人的开机密码的要求。老师便要求模拟提供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苹果公司与FBI关于解锁的矛盾。我当时脑洞大开,跳出双方互不信任造成僵局或借助法庭的模式,提出引入第三方介入的方案。老师立即高度赞赏。其实,我知道,我提的方案未必如老师表扬的那么有价值,但是,老师这么夸张地高度赞赏我,主要是因为我打破了全班同学的思维定式,另辟蹊径。
我在大三修的Marketing Consulting Practicum(市场顾问实战)课,就不只是模拟那么简单了,它是我们教授接的一个项目,是给一家快餐店做提高客源的方案。我们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由一名助教带队,用四个月时间分别完成各组的独立投标方案,最终由快餐店管理层派来的代表团挑选最合适的方案。这门课每周只有不到四个小时,但实际上我们投入了几倍的时间。我们要访问餐厅顾客和职员,设计调查问卷交给专业公司,让公司按照我们指定的人种、年龄比例等抽样要求投放问卷。收回问卷后,我们按照学过的统计知识分析数据,并据此圈定目标人群。最后,根据目标人群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策划营销方案。全组按照各成员的特长分工,最后合成一份长达百页的报告。这门课的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在可口可乐总部发表演说和PPT展示,因为这家快餐店是可口可乐的客户,我们教授是可口可乐公司中意的项目合作者。四个组演示完毕后,我们以为自己这组最优秀,客户却选中了我们认为最差、最缺少数据支撑、几乎没有什么建议的提案。我们全组同学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投标的胜算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油然产生一种挫败感。考试结束后,我们的情绪没有就此平静。我们继续讨论分析客户为什么会选择那个几乎没有什么建议的方案,后来找到一种能说服自己的猜测:或许客户团队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要求改革,一个声音要求保持现状,今天来做评委的大概是“保守派”,所以,没有建议的方案最符合他们的心声。整个项目我们做得很辛苦,最终还落选,可是,这不更接近现实生活吗?学习做投标方案,顺便还提高了接受失败的能力。
大学四年是价值观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既然交了那么多学费,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而非日后的经济回报。因此对于学什么专业好找工作这个问题,我向来会反问:“你喜欢什么专业?”在父母和长辈以及他们的朋友圈里,我极少碰到做着和自己大学本科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既然本科的专业与日后的工作关联度不是很大,那为什么要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花在做一件自己并不热爱的事情上呢?再者,以当前的眼光又怎能准确判断各行各业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发展情况呢?学会学习,保持学习的内驱力,比曾经学会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更重要。
当然,既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擅长什么,也没打算去发掘自我,那么从好找工作的专业开始尝试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还有一些人受经济压力所迫,不管他们是否喜欢,是否擅长,必须选择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不然毕业后还不起学业贷款或是买不起一处好的住所。
非要回答学什么专业好找工作这个问题的话,我只能概括地说本科学历都难,学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相对容易找工作,经验类的不管是实习还是找工作,都比较难。理由很简单,有技术的人,一进公司就能发挥作用,公司不需要再花钱、花精力去培训。不过,一般的工科或理科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还不够专,学生往往需读到硕士或博士才好就业;经验类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先工作若干年后再读硕士或博士,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硕士招生要求是学生要有工作经验。目前,美国容易就业的专业是计算机编程、会计、金融分析等技术类的。事实虽如此,但我认为技术类专业的局限性也非常大。虽然起初相对容易找工作,在毕业进入职场初期时或许是一个竞争优势,但是技术更新之快,或许很快就会让某个技术不再热门,这些技术人员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比那些没有标准答案、工作全靠脑子拼经验的人大得多。即使市场非常稳定,比如会计师,不管各行各业,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被需要的,可他们的上升空间有限,因为他们熟悉的只有会计知识,而且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未来,普通会计的岗位是否会被机器替代还未尝可知。相反,如果是市场营销或者顾问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开始的时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但是进入职场累积经验之后,他们的发展空间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恐怕是一些技术岗员工望尘莫及的。这些专业毕业的人,会一直处于应变状态之中,一直处于学习成长之中,尤其遇到富有经验的好师傅。也许技术人才会反驳我,“我们也一直跟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也在成长”,比如,会计师可以创造出新的更有效的计算方式,而且很多公司的高管层,是从技术岗提拔上来的,因为他们的专业性很强。可是,如果太专于自己的行业以致忽略了其他行业的知识,就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不否定从技术岗走向管理岗的技术人才的跨界创新,只想强调起初不起眼的岗位,不起眼的小职员,无论大学时期修什么专业,都能够厚积薄发。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愿意学,主动学,自讨苦吃地学,日积月累,总能见到人生的厚度,或许遇到机会就发生质的变化。当然,这些都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孩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有远见。总之,我希望大家别把四年甚至更多的青春浪费在一个自己厌恶且不擅长的事情上。
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17年发表过文章《十个最难找工作的专业》,排名如下:
Composition And Rehetoric(作文与修辞)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人类学与考古学)(www.xing528.com)
Drama And Theater Arts(舞台剧与戏剧艺术)
Film Video And Photographic Arts(影视与摄影艺术)
Mass Media(传媒)
Fine Arts(艺术)
Ethnic And Civilization Studies(民族与文明研究)
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跨文化与国际化研究)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通讯科技)
下表是埃默里商学院统计的2016届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从中可以看出金融与顾问行业占了一大半。
下表是2016年美国高校联盟统计的校招岗位最受欢迎的前5名的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