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校园欺凌是美国学校的标配,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中总有很多从小被欺负的主人公,比如蜘蛛侠。但是近几年却发现校园欺凌在国内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仅就对于校园欺凌的担心并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决定不出国的理由,因为会不会被欺负更多取决于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美国七年,我没有亲眼见过校园欺凌的现象,道听途说了一些,分为两大类:Bullying,即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欺凌;Hazing,称之为“戏弄”应该更准确一些,一般出现在姐妹会或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上。Hazing背后有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commitment compliance,即好感会随付出而增长。当新成员被老成员戏弄,要求去做一些很尴尬或是很不情愿的事之后,这些成员相对于那些没有被戏弄过的成员,对此组织会更忠心、更热爱。这种戏弄是新成员为了加入组织而自愿完成的,因为他们为了成为一员而付出了,为了解释这些付出,大脑就下意识地提高了对组织的价值判断。就像为了申请学校你做了很多事情,跨过高门槛以后才被学校录取,相对于那些什么申请材料都不需要递交就直接轻描淡写地告诉你被录取的学校,你绝对会更加热爱那所千辛万苦申请上的学校,而且会更骄傲、更有成就感。虽然Hazing在校园中不被鼓励,但是对于轻微的戏弄,学校也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上升到歧视或者欺凌的程度,兄弟会或姐妹会还是有权利创造出一些属于他们的不过分的“入会仪式”[1]。
然而,Bullying,不管行为是否严重,都是美国学校千方百计希望杜绝的现象。类似的行为都被定义为欺凌:故意碰倒你摞的书;路过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一杯咖啡在你身上;大庭广众之下骂你是“四眼仔”;仗着身体强壮指令你去做这做那,甚至勒索威胁等。我认为相对于私立学校,欺凌现象在公立学校出现的概率会大一点,因为私立学校对入学学生有一定的考核,而公立学校则是按地域招生且不收学费,学生较杂。再者,因为当年小布什的一条No Child Left Behind(有教无类)政策,很多公立学校放低了学业标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常毕业,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结果就是整个队伍都走慢了。有一年春假,我寄住在我的网球教练家,出于好奇我shadow(影随)了他的大女儿,去她就读的公立学校上了一天学,这真让我“大开眼界”:学校有很多保安,他们站在转角处观望着两三条走廊,如果学生有吵架、打架或是出现欺凌的苗头,他们会立即上前制止。课堂上有吃东西的、有说话的、有看手机的,几乎没几个人听老师讲课,堂上进行一个小测试时,我的卷子被旁边的人明目张胆地拿走去抄。他们没有课下作业,因为老师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这样才不会出现课堂上大家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可能只是这所学校存在这样的状况,可能只是我去的那天因为接近春假了大家的心有些散……并不是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这种场景,也不是所有的私立学校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只是根据公、私立学校的系统设置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个极端笼统的推断。实际上,美国大部分的教育系统还是公立的,按绝对数来算,公立学校数量多,学生也多,公立学校发生的欺凌案件比私立学校要多些,但这不能证明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好。美国每个州都有不少优秀的公立学校,附近的学区房售价和租价都非常贵。(www.xing528.com)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欺凌,我认为多数源于歧视:从欺凌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欺负他人,可以得到地位与身份的巩固——“在这儿我是老大,大家都得听我的”;从被欺凌人的角度看,因为某一特质跟大家不一样,成为一个被孤立、被针对的目标——“软柿子”。关于如何预防与杜绝校园欺凌,每个学校有不同的章程规定,但是有两点,我相信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一是投诉系统,作为一个“司法渠道”,让被欺凌人或者目击者可以举报不良行为,让做出不良行为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则是日常的教育与团建活动,创造多元化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接触、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减小因为“不一样”而被孤立、被欺凌的概率。除了学校的制度章程,自我保护也相当重要。如果被欺凌后能够予以反抗,就不会再次成为他人欺凌的对象。哥伦比亚大学的“撕门牌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校园里的住宿生门上会贴一张名牌,方便大家串门,但是所有中国人名字的门牌全部被撕毁了,于是哥大的中国同学组织拍摄了视频,在大型社交网络上扩散信息,向美国人宣传、讲解自己中文名字的意义,这被一致认为是最佳的反歧视的活动。中国同学被歧视,但是他们没有忍气吞声,也没有因此难过,更没有以暴制暴,而是把作为一个中国人心底的自豪和骄傲宣扬出来,让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理解自己,从而尊重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就不怕被欺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