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励你,You’vegotit

激励你,You’vegotit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陪你初到西储高中的几周,在每天网球训练前的3~5千米热身长跑中我总是倒数,气喘吁吁,跟不上美国队友。可是,每天总有跑完了全程的同学跑回来陪着我一起跑,一边跑一边热情地鼓励我“你可以的”“相信自己”“挑战自己”。我信你一次Resident Life Staff Activity,让我牢记一辈子,因为它提高了我在美国的自信。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博士做了一个实验,他在班中随机抽取了几人,他告诉老师这些都是天赋异禀的学生。

激励你,You’vegotit

对他人的鼓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真心的、热情的。真心地给予别人鼓励,也真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鼓励,就像心理学上说的Empathy(同理心)而非Sympathy(同情心)。同理与同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在心态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同理心需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跟对方存在一种共情;而同情心则是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有时是一种怜悯。

虽然鼓励与赞扬乍一看非常相似,都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但它们一个本质的区别在于,赞扬是锦上添花,针对其所长或所得成就;而鼓励却是雪中送炭,针对其所需。鼓励得不好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误以为是在可怜他、嘲笑他,因而热情地鼓励其实比真心地赞扬技术含量更加高。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特别能使鼓励产生力量且容易产生在同一战壕的亲密感。那就是:我陪你!我信你!

我陪你

初到西储高中的几周,在每天网球训练前的3~5千米热身长跑中我总是倒数,气喘吁吁,跟不上美国队友。可是,每天总有跑完了全程的同学跑回来陪着我一起跑,一边跑一边热情地鼓励我“你可以的”“相信自己”“挑战自己”。在筋疲力尽的时候,队友的这个举动真的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后来,我进步了,体能提高了,速度快了,我同样也会在跑到终点后又返回去陪着落后的队友跑完最后一段路;有时甚至故意放慢自己的脚步,让跟在后面的队友追上来一起跑:“跟上我,跟我一起跑,你可以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默默的,陪伴总是令人备感温暖。“我陪你”“我们一起”,不仅会刺激个人的内驱力,激发更大的力量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把一个人从孤独和自卑里拉出来,犹如“不抛弃,不放弃”。

我信你(www.xing528.com)

一次Resident Life Staff Activity(宿管职员活动),让我牢记一辈子,因为它提高了我在美国的自信。

活动把三十多个staff members(宿管职员)随机分成了四组,三组人闭上眼睛围坐成一个大圈,一组在圈里以拍肩膀的形式回答问题,然后四个组交替进行。问题非常多,都围绕着团队内的人际关系。“拍一拍影响过你的人”“拍一拍你认为是你坚强后盾的人”“拍一拍你愿意与之一同被困孤岛的人”……一共多少个问题我不记得了,一共被拍了多少次我也不记得了,整个活动下来我只记得两个感受:

期待被拍的那最初十几秒我如坐针毡。活动刚开始,同学们都有点生疏羞涩,闭着眼,我能清晰地听到来来往往、犹犹豫豫的脚步声,我右边的同学被拍了,我左边的同学也被拍了,我呢?被紧张焦虑吞噬着,没人选我吗?十几秒后我终于也被拍了。然后,一次,两次,三次……本来还想记住哪个问题我被拍了多少次,哪个问题没有被拍,试图将来用于自我分析和改进。可是问题太多、太杂,根本记不住,更何况我沉浸在活动的气氛中,渐渐被心中的震撼感吞没了。

大概过了十几二十个问题,我已经习惯了来自同伴的轻轻触碰,头上、肩膀上、后背、手臂……突然,有个问题读完以后,有个人将双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停留了三秒,不是轻轻一碰,而是停留在我双肩上。停留,然后非常坚定有力地紧握,摇动了一下,就像一个紧紧的拥抱,仿佛在说“我是真的相信你,支持你,你也得相信自己”!出国之后,我总喜欢寻找各种机会来证明自己,表面有些自负高傲,其实也只是为了隐藏心底的自卑而已。我总觉得自己的宿管员工作做得还不够好,英语不是母语,交流起来总归不像美国本土人之间那么彻底、流畅、妙语连珠,而且我又是个偏内向、不喜欢热闹的人,这些都是做宿管员的弱项,也难怪很少有中国国际生会申请这个岗位。可是这短短的三秒钟,简简单单地一停、一握、一摇,却传递出了坚定的信任。我瞬间感动得想流泪,强烈的暖流从肩膀传到全身。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比言语更加有力量。我已经不记得这个问题是什么,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位同学在我肩膀上的一摇;问题的内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感受到了信任和鼓励。当我们学步时,往往是父母信任的眼神鼓励了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当我们出国后,往往是老师、同学信任的言行鼓励我们融入美式文化;当我们初出茅庐实习工作时,往往是领导的一个微笑一句“做得好”让我们热情倍增。

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从侧面完美诠释了鼓励对于成长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罗森塔尔)博士做了一个实验,他在班中随机抽取了几人,他告诉老师这些都是天赋异禀的学生。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学生的成绩确实较其他人更优异。一方面因为老师有意无意间给了他们更多的鼓励、支持以及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挑战自己,取得更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得到老师的青睐和鼓励,对自己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更加积极地去尝试新事物,突破自己。因为人会下意识地把自己打造成自己和别人所期待的样子,所以一句热情的鼓励的话会成为他人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一盏明灯,给人力量,去做更好的自己。己所欲,施于人,人们从同伴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也会自然而然地将正能量传递下去,逐渐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个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