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晚是宿管职员本年最后一次集体会议,也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RA Staff Meeting(学生宿管大会)。按照我所在的R这栋楼的惯例,未毕业的同学要向即将毕业的同学说几句真心话。有一位女同学,去年就跟我一同在C宿舍楼工作,今年又一起搬来R,整个职员团队里属我们俩最熟。很感性的她舍不得跟毕业生说再见,哭得稀里哗啦的。会后她塞给我一封信,写满了她想对我说的话:“我很欣赏你,无论什么时候说话总是那么温暖体贴,我知道不只是对我,你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我认为你是埃默里大学的无名英雄,虽然初相识时以为你有点儿内向保守,但是当人们真的认识你之后会发现你的心之博大。”信不长,可是句句戳心,因为字里行间都是她真诚的赞扬。直至那刻,两年了,我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合格、负责的宿管员,并不认为自己是最理想类型的宿管员,因为我不是特别善于交际,不善于热情地跟楼里的同学寒暄,更不善于跟她们打成一片。可她信里的句句赞扬的话,肯定了我的价值,说我是个很好的倾听者,让我感受到温暖。看完我也哭了。我像得到了一个大奖一样高兴、感动。于是大晚上的,我流着眼泪给她准备了一个小礼物,打算过几天离校前再送给她。
我不记得七年来在美国有多少次因类似于这样的真心赞扬而感动。2011年,当我第一次登上西储高中全校晨会演讲,打破中国学生不上台的纪录时,台下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和热情目光,让我减轻了紧张感;当我收到Honor Council老师的邮件,征求可否把我给她的建议书转发给其他成员时,老师简短恳切的赞扬话语,让我感觉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当我作为守门员奋力扑球后,队友的一句句“漂亮!”,尽管隔着头盔,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这让我越战越勇;当我大学提前申请、提前录取成功,多数同学还要煎熬三个多月,同学们在食堂、球场、教室遇到我道喜时那种真诚地替我高兴的情绪表现,令我心里无比甜蜜。
我十分感谢这七年来,老师和同学有意无意间给予的真心赞扬,使我在异乡获得了满满的爱和能量。不只是我,我想每一个人都喜欢被真诚地赞扬,无论在什么场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试试从自己做起,真心地赞扬别人,营造温暖的氛围。
第一步:看见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赞扬的素材很好找
第一步其实很简单。“你今天的衣服真时尚”“你今天指甲油的颜色很漂亮”“你唱歌真好听”……生活中呈现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闪光点。从小习惯把头发扎起来的我,现在时常披着头发出门,就是因为高中时有一次洗完头还没来得及扎马尾,同宿舍楼里一位美国姑娘扑闪着大眼睛说:“哇,从来没见过你把头发披下来,很好看,你应该多梳披肩发!”还有一些变化比较缓慢,比如性格特点、天赋才艺,也可以是用来赞扬的素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任何不同都值得被注意、被赞赏。我还在幼儿园小班时,有位家长是大学的书法老师,她认为我的手指非常灵巧,她特意告诉我妈妈。得知这一天赋后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加上后天父母有意地锻炼,至今,我的手指比一般人灵巧。
第二步:承认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避免与自己对比
很多人其实能看到别人的不同之处,却不觉得这些不同之处是闪光点。或许是因为期待值太高,认为这些都是应该具备的。就像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就得考100分,哪次考了99分还会骂孩子。能考到99分说明孩子已经近乎完美了,不值得先表扬吗?又或许总是跟自己比,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也做到了,那就不算厉害。比如有的家长小时候是学霸,他们会认为考试拿高分十分容易,孩子考不到第一名就没什么好表扬的;有的家长小时候吃过很多苦,便认为吃苦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经济条件那么好,孩子根本就没吃多少苦,所以认为孩子付出的艰辛是不足挂齿的。还有一种也是跟自己比,不服输。经典的对话诸如:“昨天我老公送了我一个包。”“我老公刚给我买了个钻戒!”这明明就是两件事,说老公送包也许只想分享自己被爱的喜悦,送包是一个客观事实,赞扬一句“你老公真好”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得做比较,把自己变成一个相对标准呢?也许我们曾经或多或少跟别人较过劲儿,忽略了本该赞扬的素材。(www.xing528.com)
小时候在国内,我认为自己多才多艺,学什么都入门很快。在没有经历失败之前我认为我有能力做任何事,哪怕根本就没尝试过,于是对同学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成就,我并不会觉得有多了不起。到了美国,至少在校园里,给了我足够多尝试的机会。亲自体验过多次失败后才知道,本领不够高,机会再多也把握不住。刚到高中时看同学表演舞台剧,他们拥有夸张的表情和字正腔圆的台词,我以为语言天赋卓越的自己能力绰绰有余,前后四次去试镜不同的剧作,却都没成功。后来唯一一次成功登上学校舞台是在音乐剧《悲惨世界》里跑龙套。几个月的排练下来,我对能演能唱的同学万分敬仰,有时没有我的戏,我也跑到剧场去看排练。大一的时候,我加入全球中国链接社团,社团最核心的活动是春季的大型峰会,在此之前需要举办些小活动来增强社团知名度与存在感,与此同时要精心策划峰会的细节。那年,我还是个小部长,觉得峰会策划有那么难吗?不明白为什么主席和几个骨干同学忙得团团转。等大二自己当了社长,暑假里着手规划整年的安排时,把时间轴列出来后才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秋季要举行两个活动,春季一月开学马上就要宣传峰会,分配任务,筹备三月峰会的召开。曾经以为制订完峰会的任务、分派跟踪、按时推进,做到清晰有序、心里有底就可以了,不就是写提案、拉赞助、安排活动当天日程吗。可事实上策划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提案要定什么主题,如果改成案例分析大赛该怎么写案例,怎么才能让提案吸引赞助商,赞助商如果提出要求怎么办,怎么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组队来参赛,时间到了没有人来报名怎么办……筹备过程出现过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挑战,临近活动当天还出了小意外,设计好的宣传册打印小了,重打后的取货时间在活动开始之后的两小时……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经历过了,才能真正了解做一件事情的困难程度。于是我对能完成任务的人更加刮目相看。总而言之,经历多了,体验多了,同理心会更强大,可以更加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并由衷地赞赏;反过来也能坦然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赞赏,因为自己的成功是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而不是靠运气,问心无愧,对得起别人的赞赏。
第三步:自然、及时、真心地送出赞美词,大家都开心
做到了前两步,还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说得出口。在中国含蓄的大文化背景下,好像并不鼓励多说,有些事点到为止即可。有多少亲密无间的家人没有对彼此说过“我爱你”“我喜欢你”“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有多少父亲尽管心里对子女的成就无比骄傲,然而从来没有开口赞扬过他们?在中国人眼里,美国人估计浮夸得不能再浮夸了,喜欢就要让对方知道。有一年寒假,我住在北卡一位阿姨家,她三岁半的女儿不是很会说中文,但是“我很喜欢你”这句说得非常溜。递给她一个她想要的东西,她会说“我很喜欢你”;陪她玩游戏,她会说“我很喜欢你”;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她会跑来我身边蹭蹭,说一句“我很喜欢你”。小女孩的表情天真无邪,每当她说这句时,我们都一定会笑眯眯地、很温柔地回一句:“我也很喜欢你。”后来这句话也变成了我家的口头禅,如今二十几岁的我跟半百的父母视频也好、面对面交流也好,时常模仿小萝莉甜甜的语调彼此说“我很喜欢你”。
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别人应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习惯,只有在认为别人拥有的和自己所认为的他的付出不成比例的时候才会变成嫉妒。心理学上有个词汇叫In-group Vs.Out-group Bias,即内群体和外群体偏见。当你最好的朋友跟你分享他的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会不会真心为他高兴?同样,你会为家人高兴,为身边亲近熟悉的人高兴。但如果换成是同事或是不太熟悉的同学,他们被提拔了、被老师表扬了,你是不是会认为凭什么他们获益?你的能力明明跟他们差不多,为什么运气没这么好?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熟悉身边的人,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知道他们的梦想,有时候还设身处地、全心全意地支持他们,所以当他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你会觉得实至名归。可对于那些不亲密的人,人们就没有这么宽心了,因为在有限的了解下,他人的成功看上去只是他们运气好。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就是典型的内群体和外群体偏见。
真心的赞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需要看到并承认别人的闪光点,还要说得出口,而且得是真心的。人人都有被关注、被肯定的渴望,请不要吝啬,一句简简单单的赞扬,往往能给予对方一种逐梦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