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才艺”二字,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唱歌、跳舞、弹琴、绘画?小时候我上过很多兴趣班,有父母替我报名的,比如书法、钢琴、围棋、唱歌;也有我自己要求学的,比如武术、舞蹈、毽球、陶艺、篆刻、素描。短的学了几个月,长的则学了五六年。可是,我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特长,这些才艺我都达不到表演的水平,也没有级别证书,那是不是就不能算“才艺”了呢?
在小时候的印象里,国内好像有两种极端的家庭:一种相信读书考试才是唯一正经的事,学习才艺只是在做好了正经事之余让孩子更加出众的手段,如果成绩不够好,父母就毫不犹豫地斩断对孩子的培养,把重心放在补习文化课上;另一种则相信“才艺加分”,拼命逼迫孩子学习乐器或体育,如果特长生的路走不通,至少有才艺能为申请学校锦上添花。这两种做法都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它们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有多少人学过钢琴又讨厌过钢琴,有多少人小时候在家庭或朋友聚会时总被父母要求表演朗诵背诗?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在美国,每进入一个新群体,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总会有ice-breaker(破冰)自我介绍的游戏让大家相互了解。大家围坐成一个圈,说说自己叫什么,来自哪里和一个独特的能让大家把名字跟脸对上号的信息,大多是有什么特长,或有什么fun fact(有意思的特征),可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却总是要想好久该怎么回答。渐渐熟悉美国校园、认识好多美国同学以后,我感慨才艺的领域是那么广阔,身边的同学各个身怀绝技。学校有几十支球队、几百个俱乐部,同时擅长几种运动的同学比比皆是,会各种乐器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乐队,周末跑到活动室举办小型演出。学校每年有话剧、音乐剧、舞蹈演出,这些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些演员的表演看上去很专业,而且服装、道具、灯光、音响也都配合得像模像样。另有一些同学拥有十分小众的、非常个性化的才艺,有的会设计并制作衣服,有的会做家具,有的会烘焙十分精美可口的曲奇,有的会唱歌剧、会作曲,有的独创了一门新的语言,还有的写小说,拍摄剪辑微电影,变魔术,烧瓷碗,刻雕塑,打游戏轻松通关,三位数心算比计算器还快,用两支笔就能打出一整套架子鼓的节奏……他们自得其乐,享受过程,玩得很开心,不在乎是不是有观众,不在乎是否为以后的路做了铺垫,更不在乎是否提高或影响了学业成绩。在西储高中,我的世界古代史老师同时是男子橄榄球队的教练,美国史老师同时是冰球教练,代数老师同时是游泳队的教练,微积分老师还是一位钢琴家,化学老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会开飞机,教西班牙语的俄罗斯裔加拿大籍的老头竟然是越野跑队的教练,他喜欢骑着自行车像赶羊一样赶着队员跑快一点儿,这样一位老顽童老师还会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穿上传统的苏格兰服饰吹奏萨克斯风。
↑会开飞机的化学老师
→会穿上苏格兰裙吹奏萨克斯风的西班牙语老师和他的画像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多毫不相干的才艺?因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同样的观念,就是《独立宣言》强调的“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这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小孩子也是独立的、有独特天赋的人,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的家长也会送孩子学习许多才艺,接触许多领域,让孩子多一些体验。不多参加一些项目和活动,怎么知道孩子由衷地喜欢什么呢?如果把发现兴趣的过程略去,直接培养技能,尤其还要为考试加分而学,那么孩子本身是否有热情就完全被忽略了,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有愉悦感可言吗?活动本来是释放天赋、才华的过程,是孩子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充满了探索、挑战和享受。家长和老师应该观察和帮助孩子挖掘自我,而不是直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像走到第十条街才买到合适的衣服,不能说前九条街就都没有逛的价值。
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大人有时候喜欢给孩子设计道路,希望孩子跳过弯路,直奔结果。其实孩子学习才艺,不应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秀给别人看让家长脸上添光,而是为了自己而学。高兴时弹首曲子,伤心时哼首歌,不用任何人听见,只为舒缓或发泄一下情绪。听音乐、看画展,不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会识别哪些名人作品,而是在某一瞬间能在音乐里、在画布上突然读到了自己的心情。出国后我这个“好奇宝宝”受美国老师和同学的感染,跟着他们学这学那,自娱自乐。拍拍照、剪剪视频、练练武术、跳跳街舞、弹弹尤克里里、织织围巾,放飞自我,我可是认真的!
有些人认为才艺是一种奢侈品,需要以财力和时间为成本,在生活的压力下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疯”。其实,即便从功利角度考虑,除了让自己开心以外,学的多、学的杂,在某种程度上总会在以后的生活里起作用。在我刚开始发声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就刻意让我学习不同的声母、韵母,学习爸爸的安徽方言、妈妈的浙江方言还有我们的居住地广东粤语的一些词汇,妈妈甚至教我她仅会的几个日语字母的发音。为什么学得这么“乱七八糟”呢?因为妈妈认为,幼时学会发出不同语言的声韵母的音,让发音器官的不同部位及早地得到锻炼,让发音器官自己记住动作,长大了就容易组合出各种发音。那时,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宋词了,而我全家却陪我说儿歌和绕口令,爸爸妈妈还喜欢逗我模仿老师同学说话……这些在他人看来“不学无术”的练习让我在后来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时占有明显优势,尤其是英语口语,骗过好多中国人和美国人,让他们以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不会说中文的ABC。在我小的时候,爸爸从来不教我“正经”东西,就带我疯玩,还给我取名“玩玩”。我们把两双厚袜子叠在一起当球踢,他还教四岁的我侧手翻,每到周日大扫除,我们一边开着音响唱歌,一边比赛擦地,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这些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一个父亲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无形中培养了我身体的协调性,为我后来的运动能力打下了基础。
很多事物是相通的,有些显而易见,比如体能提高了唱歌也会变得好听,因为气更足、肺活量更大了;再比如会得越多,交际网就越大。还有些没有被科学实验证明的若隐若现的关联,比如会乐器的人通常创造力强,会下棋的人通常逻辑性好,练瑜伽的人通常工作效率高等。人体是一个神奇而神秘的大工厂,藏着好多未解之谜,我们不知道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所以当我们以为只是在运行某一个程序时,或许后台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跳舞也好,画画也好,练习才艺、坚持自己的兴趣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积淀,当下享受的是play(玩乐)的过程,而未来会迎来盛开的瞬间。
【注释】
(www.xing528.com)
[1]Honor Council:直译为荣誉委员会,负责推广、执行诚实守信规范的机构。
[2]MLA主要用于人文、艺术等学科,APA主要用于心理、教育及社会科学等学科,Chicago主要用于书籍、杂志、新闻等媒体。
[3]埃默里大学创立于1836年,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在全美综合排名第20左右,享有“南方哈佛”的美誉。
[4]在美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均水平不具备代表性。就好比说一个班的成绩如果集中在70~100分之间且成正态分布,那么85分的平均分可以代表这个班的整体水平;但是如果这个班的成绩从0~100分都有而且分布零散,那85分的平均分说明不了什么。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很难从大部分人身上找到共同的特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5]六度分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六度区隔理论,即每人平均只需要通过六个中间人就能与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
[6]Lacrosse:长曲棍球,用一个像捕蝶网兜一样的球杆摇球、传球射门,在北美比较盛行。
[7]gaggle:眼镜(潜水镜/化学实验室中的起保护作用的眼镜统称为gaggle)。mouth-guard:牙套(运动专用的牙套模具,常见的如拳击比赛中选手佩戴的)。
[8]drop的意思是在试听期间放弃选课,课程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而withdraw一门课之后成绩单上会出现W的字样,如果过了学校设置的时间期限,那这门课将会是F,它会出现在成绩单上并算进GP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