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判性思维:不必理解成一定出国

批判性思维:不必理解成一定出国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时间久了,每当我看到一篇文章或是一个观点的时候,总会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报批判性思维的着眼点不仅限于结论批判性地思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假设前提,然后再深入探究——论点合理吗?这些全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着眼点。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批判性思维了。

批判性思维:不必理解成一定出国

批判性思维看上去是一个很学术的词,其实它非常接地气,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娱乐消遣,批判性思维无处不在。对于这个词的定义,Ennis(恩尼斯)认为:“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视角

美国校园是一个文化大熔炉,[4]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不一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个很重要的场景,在一条大马路边上有一个旧广告牌,画面上有一双戴着眼镜的眼睛,最高潮的插曲就发生在这面巨大的广告牌下。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去揣摩这双眼睛在整个小说中的寓意。我回答:“它象征着上帝之眼,人在做,天在看。”我自以为这个理解非常简单合理,以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老师却继续鼓励大家发言:“还有别的理解吗?”一位美国同学提出来的想法打破了我的思维枷锁,他说,这个也可以象征人的心灵之眼和架在眼睛前的有色眼镜,每一个人都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而非真实的“事实”。确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运用到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因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便变得独一无二了。

时间久了,每当我看到一篇文章或是一个观点的时候,总会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想象自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设置下去理解,去寻找不同但是合理的解释,就像小时候做数学题一题多解一样。我无数次被老师和同学赞美拥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经常跟大家不一样,这或许跟我既有中国文化背景又有美国教育背景有关,也或许跟我喜欢有意识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关。

《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报

批判性思维的着眼点不仅限于结论

批判性地思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假设前提,然后再深入探究——论点合理吗?论据是真实的吗?材料足够充分吗?用这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观点恰当吗?论证过程逻辑严谨吗?逻辑清晰、证据足够,论点就一定成立吗?这一切的推敲是不是有隐藏的假设?是不是基于某种理论或者在某种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这些全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着眼点。

我在心理学专业课上读过很多研究报告,其实每一个研究都有局限性,哪怕是通过很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都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何况有些实验根本不严谨。比如,经常听到有人说每人每天应该至少喝8杯水,其实,这个结论是1974年美国一位营养学家推算出来的,是基于1945年的一个统计报告,即人每吃一大卡的食物同时需要一毫升的水与之配对,每人一天的进食量为两千大卡,所以需要6~8杯8盎司的水。且不说这个结论并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就算这是通过严谨实验得出的,它也只适用于那些每天吃两千卡食物的人,而且还是在没有计算蔬菜、水果含水量的情况下。日喝8杯水,适合21世纪的中国人吗?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批判性思维了。

学术性报告读得越多,发现可批判的点就越多,就越不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关于“Stereotype Threat(成见威胁)”的实验。一群亚裔女生被随机分成两组参加一个数学考试,考试前,两组都被安排填写调查问卷,一组填写的是关于自己性别的问题,另一组则填写关于种族的问题。考试成绩很明显,被提醒了种族的女生组成绩比被提醒性别那组的成绩显著高很多。实验者认为,亚裔一般被认为擅长数学,而女性一般被贴上数学不好的标签,所以这个实验结论是“成见威胁”可以直接影响个人表现。然而,这个实验缺少了一个关键性对比,就是没有和完全不被提醒身份的人进行对比。实验对比了两种不同成见对人的影响,但是没有与在没有成见的情况下做对比。实验证明了当女生沉浸在亚裔身份的状态里做题时,可能会比沉浸在女性身份的状态里表现更好,但并不意味着亚裔身份的暗示会使成绩比在不被提醒的状态时高,也不代表女性身份的暗示会导致成绩比在平时状态下低。再举一个学术上的例子,一位历史教授给过我这个研究助手一个任务,寻找关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乾隆年间访华的资料,总结中国相关资料记载中提到的使团外交失败原因。我找了很多论文资料,大都是说因为礼节的差异和自给自足的封建思想,导致清朝统治者心态傲慢,因而马戛尔尼使团无功而返。可是,失败的定义是建立在使团目的仅为促成两国通商的前提下,如果英国使团的目的并不止这个呢?仔细搜索后,我确实找到几篇论文支持使团是成功的说法,作者认为英国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因为使团打探到了清军的国防和经济力量的虚实,为之后的鸦片战争提供了大量有效信息。

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非得挖出疑义才罢休,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一种常态的思维习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讨论、写文章。大家遵循共同的讨论规则,奉献自己的思想火花。无论是课上讨论,还是独自面对书本穿越时空、地点与作者神聊,批判性思维能带来切磋的兴奋感,而没有输赢的渗入。

Fact(事实)与Opinion(观点)必须厘清

字面上讲,fact是一个可以判断真伪的陈述,如“这片树叶是红色的”;而opinion则是一种无法证明对错的情感或主观判断的表达,如“这片树叶很漂亮”。看定义大家可能以为区分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这中间的界限有时候非常模糊。曾经有几个国内高中毕业到美国读本科的同学找我咨询论文的修改,我发现她们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分不清fact与opinion。举几个例子,以下哪些是fact,哪些是opinion?为什么?

●出国这问题是个大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

●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人

●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谷歌是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写论文,首要的是要有立得住的论点,然后再去寻找合适的论据去支撑论点。可是fact是不能成为论点的,因为它不需要论据支持,它本身就是对的或错的,跟有多少论据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就像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说法,如今不会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观点陈述。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论文提纲与论据非常完美,但在老师眼里,我们可能只是把显而易见的结论更详细、更大白话地再讲了一遍。比如,我需要写一篇关于“谷歌是成功的”文章,查找了很多资料后我得出结论:谷歌是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因为它的商业核心是研发,它的公司管理很新颖,没有硬性的工作时间设置,员工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些条例都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便于创造力的发挥和灵感的迸发……逻辑清晰、论证合理,这应该是一篇简洁而强有力的论文吧。看上去似乎是那么回事,可是,谷歌是不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可以直接通过它每年创新的产品数据来说明,这个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一篇学术报告而不是带有自主观点的论文。再比如,在英文课上,一般在读完一本小说之后老师一定要求写一篇分析性论文。回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要写一篇论文,证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小说情节相关联,那么“作者通过小说的某些情节反映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这句话,同样是不能成为一个论点的。作者是否通过小说反映社会风气是一个fact,不是读者在读完小说之后产生的一个opinion。刚来美国的我,误以为“作者运用了某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主角心中的某想法”这种曾经做阅读理解时最常用的句式是一个有效论点。我是在高中第一年,与多科老师反复探讨、修改我的作文后,才逐渐掌握美式课堂是如何区分fact和opinion的。换句话说,老师期待学生读完小说之后能够深刻地思考并产生自己的体会,而不是停留在分析语言、写作手法、剧情故事等浅层的理解范围上。

美国老师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也很难和我们说明白到底错在哪里,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推敲才能慢慢懂得fact和opinion的区别。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理解来自国内的大学同学为什么对此迷惑。美国同学从小就开始训练如何产生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也相信只要用心推敲,就算起步晚,也可以进步得很快。

课堂讨论时,需要分清同学发言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去支持论点。不能把fact当成opinion,也不能用opinion代替fact。判断是fact还是opinion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这种思维能力会提高,而且会延伸到其他领域

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不受事物本身逻辑的局限,跳出思维定式的“盒子”,换一种方式去思考、论证。要有批判性思维,首先得有强大的洞悉能力,能一针见血地找到本质,然后分解重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妈妈会用眼影画眉毛,用眉笔画眼线,用口红腮红;她会往蛋卷里灌奶油或者雪糕,会用麦片代替黄豆粉做“驴打滚”。这些都是因为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事物的本质。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英文里说的Critical Thinking,是美国当成重中之重培养的一个能力,因为它是独立思考的代名词,只有自己理清楚思路,才不会轻易被别人有意无意地误导,才不会被别人带沟里去。想要提高洞悉能力,就要学会质疑,成为一个“问题小孩”,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人在焦虑的时候会吃很多垃圾食品?为什么做瑜伽动作时要配合呼吸?为什么招聘官不爱招某个专业的学生?为什么特朗普明明是民主投票选出来的总统却激怒了大批美国人游行示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有缘由,虽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但是通过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行为人的动机,不仅可以提高同理心,还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一举两得。

美国的课堂对于寻求“为什么”有一种执念。文科类的课程基本以讨论为主,理工科的课程对此也乐此不疲。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数学家去论证为什么1+1=2,那么多物理学家去研究为什么宇宙可能不止四维。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默认了一些前提。有一门课程叫作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令我印象深刻,提到abnormal,人们一般想到的就是“不正常的,变态的,畸形的”。在第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如何定义“正常”。首先,它是一个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呢?有人说它是绝对的,因为个体可以通过标准的数值测量被单独评判,就像体检或者心理评估;有人反对,说这些数值都是通过大量测量得出的平均区间,既然是平均值,那正常与不正常就是相对的。假设正常的标准是基于平均值的,那和平均值差多少才叫不正常呢?1个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方差)还是2个standard deviations呢?如果智商100分是平均值,人们可能认为70分是不正常的,那130分也算不正常吗?相对于国内同学“就是这样的,背下来就好了”的心态,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在美国更受欢迎,甚至有些看上去很无聊的问题,美国人也会去纠结、思考。如果你让他背什么东西,他的第一个反应会是“我为什么要背下来”?

批判性思维的勇气来自鼓励

虽然先天有别,有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发出质疑,但对于多数中国孩子来说,质疑的勇气还是需要被鼓励和训练的。中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服从,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因为“Mother knows the best”——“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当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做这做那的时候,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长大了就懂了。”在美国,家长希望孩子当下就懂得为什么,不管孩子问什么总会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因为家长默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心智成熟、人格完善的独立个体。独立性人格之于批判性思维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老师和同学对独特的见解会报以欣赏的眼光和热情洋溢的赞誉。老师还会用高分实实在在地表达对高质量批判性思维言论的赞赏。即使发表的言论质量不高,也不会被批评、嘲笑,老师仍然会说“非常有意思”“不错的想法”“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想”。老师总会引导学生向多个维度思考,会因为从学生发言中得到启发和新的信息而兴奋不已,且对学生赞赏有加。在美国,无须为揣摩标准答案而焦虑;相反,若没主见则会感到焦虑。我们在国内比较习惯在文章里写“古人某某云”“著名科学家某某曾说”,在美国,有的老师会幽默地说:“他们说过的我都知道,我想知道你的想法。”有的老师则直接判不及格,甚至举报涉嫌抄袭作弊。老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运用论据自圆其说。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任何权威都可以被质疑,即使观点完全相反,只要事实充分、论证严谨,都可以得高分。如果一定要深究美国的批判性思维根植于什么哲学基础,那可能是,他们认为人都有可能出错,因而任何人都可以被质疑;社会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才会进步。(www.xing528.com)

测试一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多强吧。

美国的基础教育比中国的差

首先需要判断它是fact还是opinion,如果是fact,下一步需要找资料去辨别真伪;如果是opinion,下一步需求的是有效论据。

认为它是fact的人会拿出标准化考试的研究报告,据此说明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同龄学生成绩高,在各类国际竞赛上得奖的也是中国人多;美国没有乘法口诀表,很多人计算单位数相乘还需要用计算器……所以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带上批判性思维的眼镜,我会这样分析:

●这些报告是否属实?是不是厉害的美国人不稀罕参加比赛?是不是参赛的中国学生多,因而得奖概率也大,参加测试的样本选择是否合理?

●假设这个论据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那基础教育是可以用标准化考试评判的吗?

●假设标准化考试能够测评基础教育,那么作为论据的标准化考试够格吗?再说,基础教育的质量真的仅看分数就能分出高下吗?要不要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能力呢?

●如果对这些因素都加以比较,那么美国基础教育比中国差是真事实还是伪事实呢?

如果把基础教育界定为一个孩子成人的基石,那对基础教育进行评价时就不会仅看知识的积累,至少还应包括思维方式、生活心态、道德素质、健康体魄等。在这些前提下,这个观点似乎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因为教育成果是没法去界定对错好坏的,它因人而异,甚至因时代而异。

认为这个观点是opinion的人可能会说,虽然美国孩子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如中国孩子,但是思维方式的培养让他们在高等教育中厚积薄发;也有人会说,美国孩子的学术基本功没有中国孩子扎实,做人又过于独立自主,太自私,整体素质不如中国孩子。论据不同,论点、结论也会随之改变,但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你看到这里时还没有发出疑问,那就说明你只是在跟随着我的文字阅读,而没有批判性地去思考这篇文章本身。

附:Fact还是Opinion参考解答

●出国这问题是个大问题

○这句话可以是fact,也可以是opinion,需要看它的运用背景。从金钱或者操作性的角度看,这个命题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即fact,对于经济上准备好了的家庭来说,它是个虚假的事实;对于经济上没有准备好的家庭来说,它是个真实的事实。从教育成果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纠结国外还是国内的教育更优,这个问题就变成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即opinion,需要论据支撑。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

○这是fact,可以用数据去证明其真假。

●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人

○这是opinion,需要定义伟大,也需要用例子说明为什么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人。

●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这可以是fact,通过数据去评判是否正确,比如学习中文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但也可以是opinion,因为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因文化背景而异,无法证明推导。

●谷歌是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这一句在文中讲解过,它是fact,可以用数据证明,除非对“创新精神”提出新颖独特的定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