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我去上海参加工作岗位的第二轮面试,这之前我花了两天时间收集资料并设计整理出了一个东南亚风电市场分析的PPT(幻灯片),是全英文做的。我把打印出来的几十页材料摊在桌子上整理页面顺序时,外婆走过来惊讶地说:“哎!你这么快就翻译成英文啦,厉害厉害!”我愣住了,一下子不知道要怎么跟外婆解释:我不是翻译的,是用英文想、英文写的。外婆这句话让我想起妈妈以前说过,她小时候先用方言想好内容,然后“翻译”成普通话写作文,这样特别麻烦。我们日常习惯了用母语思考、表达,但不同的语言未必能迅速找到最恰当的相对应的词汇、语序,更难转换的是隐藏在不同语言下的思维方式。
出国前,我很讨厌说话夹带英文的人,总感觉他们是在赤裸裸地炫耀,要说话就挑一种语言好好说呗。出国后,我时常提醒自己,讲中文的时候不要夹带英文单词,因为家人、朋友可能会听不懂。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因为有些词,英文比中文要简洁精练。比如PPT,很少会有人说“幻灯片”;Due,很少有人说“截止时间”。有些词,英文比中文含义广。比如Presentation,包含“介绍、演讲、展示、形象”多种含义。再比如Project,可简单直译为“项目”或者“课题”,但相对于书上的练习题作业,其实Project较为复杂,需要前期研究资料、筹备素材,根据已有信息提出见解,然后制订一个行动计划。还有些词,英文表达的内容在中文里没有相应的词。比如RA oncall,RA是Resident Advisor的意思,直译是“宿管助手”,不过美国的宿管和中国的宿管有着天壤之别,感觉用宿管来译会产生歧义。On-call就算是值班吧,就是要在规定的宿舍楼内随时接电话。再有就是一些词,像Honor Council[1]之类的机构或者活动,因为在中国没见过,真心不知道用中文怎么讲。
像我一样,很多留学生讲话时会很不自觉地夹带英文单词,有时候讲中文还会卡壳,慢慢地有时会忘记汉字怎么写。其实,这些都是英文提高了的表现,因为英文已经成功地从“外语”进驻到“母语”系统,快要跟中文平起平坐了。在英文环境里我们会自动切换成英文系统而不再用中文思考然后翻译成英文。
“不用翻译了”意味着“Think in English”。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里生活,无论如何英文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即使仍然在一个中国朋友圈里,至少上课用英文,出去买菜用英文,路牌是英文……可是,若想降低甚至消除口音,要么得有天赋,要么得下功夫刻意模仿。写论文时,若想摆脱中国式论文的起承转合习惯,需要深入地与多科老师探讨修改无数篇作业后才能逐步进入“Think in English”的状态。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仍为此烦恼。
怎样才能“Think in English”?以下4条是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供参考。
1.模仿。模仿美剧里的人物也好,模仿身边的老师同学也好,重点是一定要出声说给自己听。模仿的关键是要有敏锐的听力和观察力,能抓住别人说话的特点和发音方式,然后自己尝试发音,再对照着发现自己的不足。注意,说话时除了发音以外,还要注意语调和语气。
2.朗读课文。阅读和朗读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脑子常常会比嘴快。毕竟,脑子自带“过滤功能”。来做个小测试吧:
For emaxlpe,it deso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epapr,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are in the rghit pcale.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belrm.
尽管这段话除了“for”“the”“be”“it”“you”等没有实质意义的词,其他没有一个拼对了,但你是否仍然读懂了呢?不信再来一句:
Why,after reading this,does the the brain not recognize the second the?(www.xing528.com)
你能否发现“brain”前面出现了两个“the”?因为大脑会自动纠错,所以很多时候脑子里想的跟实际读出来的或做出来的是两回事。大声朗读会帮助我们记住单词的拼法,改善口语发音,还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断句、提升语感,让脸部肌肉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生理性记忆。看似简单的一个小练习,其实在潜意识层面里让我们学习了很多。再夸张一些,可以自己跟自己演一出舞台剧,学习戏剧的发音。口语会变得amazing(了不起)!
3.跟老师一起钻研写作。高中毕业时,英文老师在寄给父母的成绩单里给我“告了个状”,说她教书20多年了,没碰到过我这么“缠人”的学生。当我接到一个写作作业的时候,我会马上写出一个提纲去找老师,请她看看我的主题是否明确,提纲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然后我会写出第一稿再去找她修改,请她看看内容表达是否准确,语法用词是否恰当。在第一稿往往被批得“遍体鳞伤”之后,我会根据老师的评语修改第二稿,再请老师指正一遍。第三稿之后,我才会上交作业评分。因为这个过程有老师的深度参与,一般最后写出来的作品和老师的期待值会比较接近。这么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成绩往往会高一些,因为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写的,她在批改的时候就没什么理由再说我写的不够好了。有些老师则不愿意在评分前与学生进行过于深度的交流,因为他们认为要保持绝对的公平。尽管如此,他们给出的宏观建议同样也很有帮助。
在跟老师探讨的过程中会逐渐掌握英文写作的思路和结构,它跟经典的中国式写作方式完全不同。美国的议论文,不管是结构还是内容,都有浓郁的美国特色。例如最基本的五段法,开头第一段介绍全文,与最后一段的总结遥相呼应,夹住中间三段的三个论点以及论据,这三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必须是开门见山式的本段的小结。所以,仅仅需要读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中间三段开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读者应该就能非常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立意。换句话说,这些句子是文章的核心骨架,而其他的则是用来填充骨架的血肉。从写作内容上看,每一个论点都必须能从书中或别的议论文中找到直接论据,引用时最好能重新叙述,因为直接引用别的作者的话语往往会与自己的风格有所不同。如果全篇使用不同的文风,读者读起来会很累,所以老师会鼓励大家尽量全部用自己的话来写整篇文章,最低程度直接引用。除了写作技巧,还有很多规则得遵守,比如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之后必须注解出处,而如何注解,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格式(MLA,APA,Chicago等[2])。但是不管是格式内容还是文章结构,只有与老师不断交流才会知道老师的期望和我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一点一点地缩小这差距。
4.课堂上全情投入参与。美国的老师像主持人,会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和发言。若能紧跟老师的节奏,揣摩掌握老师的引导思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英文的思维模式了。在小班制的课堂,比如高中十来人的课堂,大学二三十人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机会特别多。投入地参与课堂讨论,聆听他人的观点和陈述,可以打开自己封闭的思路;投入地参与课堂讨论,尤其是辩论,“Think in English”的水平会越来越高,会越迅速地掌握老师和同学的观点,也更容易让自己的观点和陈述被老师和同学认可。从只能看别人在课堂上抢答而我总是慢半拍,到可以在课上课下自如地用英文跟老师同学辩论,这个过程,我用了两年多。但是,提升永无止境,所以甚至到现在,我仍然有很多进步空间。
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的讨论课
若想提高阅读理解水平,除了多读书、读好书以外,没什么捷径了。从数量上看,我高中时读的书并不算多。我遇到的英文老师大多追求精读,每学期布置的书目不多,平均每天要读50多页吧。有些同学选择的英文老师热爱泛读,有时候要求一个星期读一本书,平均每天读上百页。不过,在高中就经历过的这些“魔鬼式”的训练,为我的大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美国待上一段时间,英语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给家长们“自由行”时做个小导游肯定不在话下。当被中国人误以为你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华人),一见面就跟你说英语时,说明你已经不仅能“Think in English”,而且发音纯正;如果连美国人也误以为你是ABC,那说明你已经本土化了。恭喜你,“伪装”成功!
我高中时期读过的部分书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