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行防灾减灾模式在泥石流灾害防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并缺乏对灾害的系统考虑和综合性防灾减灾政策设计,在实践中暴露出防灾减灾体制分割、防灾减灾投入失衡、不注重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问题。
(1)防灾减灾体制分割
以往的灾害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灾害的防治相互独立,泥石流灾害治理也依托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在治理灾害的过程中,各灾种分部门治理,分阶段治理,缺乏综合防灾减灾的意识。然而在实践中,虽然不同灾害产生机制和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并发性和交叉性日益明显,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这种不同灾种分开治理、分环节治理的现状对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有效的防灾减灾模式必须要有整体风险意识,统一的防灾减灾行动,要从工程技术为主的结构性治理模式过渡到非结构性综合治理模式,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
(2)不同灾种管理体制分割
当前防灾减灾体系下,不同的灾害受到不同部门的管理,如台风由气象部门管理,水灾由水利部门管理等,这种灾害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分工明确的优点,但是会造成部门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合作,因而产生灾害治理中政策的相互制约或者重叠,大大降低了防灾减灾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对防灾减灾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泥石流灾害往往会由强降水、山洪、地震等灾害诱发,灾害防治过程中,因救灾体制分割,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获悉灾情传导和灾害链传播实况,不利于泥石流灾害的提前预警预防。
(3)防灾减灾投入失衡(www.xing528.com)
防灾减灾投入失衡体现在:第一,防灾减灾主体投入比重失衡,企业和个人投入占比过小,企业只有因自身不当行为引发的泥石流灾害才承担相应的救助责任。相反,政府往往在灾害救助中扮演兜底角色,财政投入较大;同时,缺乏相应的泥石流灾害保险产品,市场机制的救助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第二,防灾减灾投入环节失衡,将防灾减灾的重心放在灾后重建阶段,而忽略了前期灾害的防范以及相应的风险排查、化解工作,难以有效发挥灾害防范、化解的作用。第三,投入和产出失衡,只注重防灾减灾项目的建立,而忽略项目实行的作用和防灾减灾效果的综合评估,导致防治资金配置不合理,防灾减灾效率低下。
(4)重技术轻理念
以往对泥石流灾害的治理主要在技术层面,注重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减灾救灾,而忽略了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缺少系统性、全面性的统筹和综合防灾减灾观念,这将导致社会灾害防范缺乏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先进性的意识理念。防灾减灾教育、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完善的防灾减灾制度都是从宏观层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先进的灾害治理理念,就会影响防灾减灾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影响防灾减灾措施在实践过程中的效果。
(5)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从我国现状来看,防灾减灾依然由政府主导,公众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防范全部依托于政府部门,自身灾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灾害防治、灾害自救的意识和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生诉求。如果不认识到公众灾害风险意识薄弱这一现状并重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这将对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一旦灾害发生,就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危机,出现哄抢、踩踏、混乱等情况,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阻碍国家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