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在属于多岩性地貌,结构复杂,并受古代地质地貌构造和地理演化时期的直接影响,区域性差异很大。
(1)地质特征
重庆市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分布着川中褶皱带、川东南褶皱带、大巴山弧形断褶带。其中,川中褶皱带主要位于华蓥山、云雾山、巴岳山一线以西的重庆西部丘陵区。该层构造褶皱微弱,岩层纵向倾斜度偏角为1°~3°之间,主要以砂岩、沙泥岩为主,局部夹有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川东南陷褶带,地处金佛山-七曜山深大断裂的东南部,属于渝东南中山低山地貌。该带在古生代坳陷,中生代相对隆起,燕山期形成的褶皱带。大巴山弧形断褶带由北大巴山断裂带和南大巴山弧形断褶带共同组成,经过燕山期、喜山期向南反冲击和推覆,形成现今构造体系,形成地貌是渝东北中山低山地貌,主要以变质石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的细石灰岩和其他板状变质石灰岩的组合物为主。
(2)地貌特征
重庆市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典型过渡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海拔最高2000多米。境内风貌地形多样,局部中山、低地、高山、丘陵、台山和平坝等。重庆市的岩质地貌以及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岩质地形结构复杂度,且呈现出以下特征:
①地貌种类多,组合复杂多样。重庆市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区域内地貌类型差异明显。其中,山地面积约6241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5.8%;丘陵总面积约14985平方千米,占18.2%;台地总面积约为2946平方千米,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千米,占2.4%,从而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特征。
②地势差大,具有明显的层状地形特征。重庆市海拔最高点位于巫溪县境内天池山主峰阴条山,海拔2793.8米,最低点位于巫山县碚石鱼溪口,长江水平海拔只有73.1米,最大相对高度为2720.7米。长江北面有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南面有乌江、涪江等支流,从而构成了纵横谷间的河网系统。当河流横切构造多成峡谷时,容易造成地质灾害频发。
③地貌类型的组合具有明显的差异。重庆市西部大地构造主要分属川中褶带、川东曲折褶带、川东南部曲折皱褶带和西部大巴山弧状曲折断褶,因此在地貌组合的总体构成以及地理特征的结构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方向则是大巴山区;东南方向则斜贯着巫山、大娄山等谷地。
(3)气候特征
气候方面,重庆市在太阳辐射、气体环流和地形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重庆市气候主要呈现以下特征:(www.xing528.com)
①降水量充足,时空不均匀。受夏季太平洋东南季风以及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重庆市的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1200毫米之间。随着东南季风从东南到西北向推进,降水从东南到西北逐步减少。夏季的时候,重庆酉阳和东南方向的秀山每年降水量均超过了1200毫米,中部为1000~1200毫米,西部为1000~1100毫米,最少的南部年降水量只有975毫米,时空差异明显。
②夏秋多风和雨,冬多雪和云雾。重庆市秋季多因受滞留于南方四川盆地的夏风及北方热带冷空气的南侵而降雨形成夏季锋面雨,秋季湿润多雨,年均秋季为45~55天。冬季的重庆,是世界上著名的“雾都”。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庆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且四周为丘陵山地,空气对流弱、风力较小,进而在市内形成一个逆温层,使得其极不利于霾雾的扩散。
(4)植被特征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的缘故,重庆市地表森林覆盖水平整体较高。据2019年统计,重庆市植被覆盖率达到50.1%。高于目前全国地区平均水平22.96%,其中,城口、巫溪和酉阳三县是重庆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最多的三个森林区县。森林植被种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木果树、灌丛、草场和高山草甸等,植被垂直高度明显。辖区内,共分布原生植物6000多种,木本原生植物3000余种。
(5)地质灾害特征
2003年至2012年,重庆市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次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2007年,地质灾害高达3500余次,详细见图 7-1。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上看,云阳县、万州区和涪陵区等是重庆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灾区。
图7-1 2003至2012年重庆市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统计图
资料来源:赵志军,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