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是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在自然区划概念下,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涵盖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区市,其面积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人口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历史上,西南地区区划范围曾多次调整,直至1955年,川、黔、滇、藏四地合称为“西南四省(区)”才形成稳定格局。1997年恢复设立重庆为直辖市,此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合称为“西南五省(区、市)”。在本书中,考虑到地理单元和人文特征,所定义的西南地区与行政区划的西南地区有所区别,主要是指西南三省一市,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即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中西南区所划定的范围。
(1)地质地貌特征的复杂性
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且形态多样,具有国内罕见的地质构造。从地质环境来看,该区由3个构造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是位于龙门山—金沙江—元江线以西的西部中生界褶皱带,因其在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且断裂带异常活跃,所以常发生强烈的地震灾害;第二单元是位于龙门山—金沙江—元江线以东的扬子地块。该地块的基底形成了两套沉积盖层,并都有岩相稳定且分布广泛的碳酸岩建造;第三单元是华南早古生界褶皱带,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南,主要由下古生界组成,为早古生代冒地槽,以海相碎屑岩为主[1]。从地貌概况来看,该区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地势起伏大,最大高低差约7500m。该区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伴随着众多河流和峡谷,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盐地地貌分布广泛。同时,该区宏观地貌格局受大地构造制约明显。岩石性质强烈,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广泛,峡谷多、深且长,具有独特的峡谷地貌。同时,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受冰川作用影响巨大。其中,四川、云南两省的横断山脉,山高谷深,河流密布;云贵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贵州境内地表破碎,在民间素来有“地无三里平”之称;重庆山地丘陵比重大,地形起伏较大,通常起伏坡度在20°~50°之间,峡谷区山坡坡面倾角大多在45°以上,地表水流冲蚀切割作用强烈,沟壑纵横。
(2)气候条件的多变性
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原热源、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等多重季风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及复杂地形的交互影响,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独特,旱涝灾害与山地灾害频发,素来是全国气候变化的特殊区和敏感区,也是中国地形条件最为复杂的气候变化特殊区。该区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干湿季分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www.xing528.com)
从气候类型上看,西南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1300mm,但年均温分布极不均匀,区域内气候差异较大,少雨和多雨地区雨量相差可达5倍。该区大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内,高原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都是该区重要的水汽来源。从整体上说,西南地区热量条件较好,但因地形地势差异,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出现热量南北倒置的现象。受地形地势和年日照量的影响,该地域各地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云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可达2500mm,贵州的年降水量可达1400mm,它们都是西南地区年降水量的高值区域[2]。此外,由于西南地区地势高低悬殊达6000米以上,使气候在北热带和亚热带水平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从亚热带河谷至高山冰雪冻土带的“立体气候”。
(3)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水热条件(日照量、降水量、温度等)及特殊的地质史,使得该地区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再加上本地区地质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动植物的天然传播通道和屏障。第四纪以来,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侵袭,形成了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使古老的原始类群和孑遗种类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许多动植物的发源地或分化、分布中心,古老植被和其他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加之季风气候和立体气候交织存在,本地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多类,从南到北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植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等植被。此外,该地区也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本区有脊椎动物2175种,占全国种数的69.58%。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中,不仅有大量的特有或具有世界意义的珍稀和孑遗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等,而且还有极其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可供开发利用[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