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记》与《开元释教录》所载的汉魏22位译经人士,其来华路线是陆路还是海路,或西南丝绸之路,大都语焉不详。对安世高的记载也是如此。但从《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关于安世高传记的字里行间里,还是可以提炼出他诸多海路来华的信息。
其一,知识结构。古代海上航行者一般要掌握一定的天文、星象、水文、气象等知识。而安世高除了精通佛法,还通晓医术,同时“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98]这些知识无疑与海上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二,行踪轨迹。《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中关于安世高的记载,充满许多荒诞离奇的叙述。
初,世高自称:“先身已经为安息王子,与其国中长者子俱共出家。分卫之时,施主不称,同学辄怒,世高屡加呵责,同学悔谢,而犹不悛改。如此二十余年,乃与同学辞诀云:‘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进,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世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遂申颈受刃,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填路,莫不骇其奇异。既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世高时身也。”(www.xing528.com)
世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杖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郱亭湖庙。[99]
传记中多次提到安世高曾到过广州。广州作为地名出现较晚,吴黄武五年(226年),将原交州刺史部一分为二,析分出广州刺史部。安世高登岸是公元147年前后,当时仍叫番禺,称为广州是沿用习惯用法,用以后的地名称呼以前的地方。关于他何时到广州,一般认为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关洛扰乱”以后。实际上,更为合理的推断应该是,安世高从海路来华,最先在广州登岸,后来北上经九江庐山到达洛阳,在遭遇黄巾起义后,为躲避北方战乱,“乃振锡江南”,再次流落广州。
安世高在中国的译经活动,“以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100];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译出“《五十校计经》二卷,《七处三观经》二卷”;元嘉二年(152年)“世高此年译《普法义经》一卷,《内藏经》一卷”;永寿二年(156年),“译《人本欲生经》一卷”;永康元年(167年),“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汉灵帝永康元年,(167年)“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