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象在汉代的应用很广泛,不仅仅是在汉代的世俗生活中充当贡品、制作工艺、祛病等作用,在宗教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代犀、象在宗教活动上往往是用来祭祀、陪葬,犀、象与佛教的密切联系也值得探讨。
(一)祭祀
祭祀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历史上中国水患不断,用象牙祭祀水神以镇杀水中精怪,自古有之。《周礼·秋官·壶涿氏》云:“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如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56]可见,在先秦时代象牙就被赋予了驱除水患的象征,那么,随着朝代的更迭,用象牙祭祀也被历代所传承和延续。
(二)陪葬
犀角、象牙等珍品在汉代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统治阶级活着的时候要享用犀角、象牙等,死了在阴间也想继续享用,于是就用犀角、象牙等来陪葬。如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曾经出土过1件木犀角。在广州西汉前期的墓葬中有2座汉墓出土了陶犀角,其中1座出土了4件,另1座出土了15件。在广州西汉后期的墓葬中共有1座汉墓出土了2件陶犀角。[57]象牙在考古发现中也不少,前面已经论述,这里就不再阐述了。(www.xing528.com)
(三)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于两汉之际分别从陆、海两道传入中国。象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陈寅恪先生很早就发现《三国志·魏志·曹冲传》中所记载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属于佛教故事,认为“杂糅附益于期间,特迹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者耳”。[58]
山东滕县曾出土过一幅汉画像石,这个画像上的大象有六只牙齿,劳干先生认为这是早期佛教对中国艺术影响的产物,推测其年代大概是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83年)。在地理位置上,山东滕县与楚国都城徐州距离不远。而据记载楚王英正是在章帝时期开始信奉佛教的。劳干先生把佛教传统中的六齿象划分为三类:一类为释迦牟尼的前生;二类为天神Indra的坐骑;三类为普贤菩萨的坐骑。滕县画像石上的六齿象应属于第二类。中国艺术中的六齿象应该是由印度传来的,但是在造型上有所改造,因为印度艺术中的六齿象的六齿是每边各三齿,且这三齿都是平行的,而滕县的六齿象的每边三齿,只有两齿是平行的。[59]而孙机先生发现,徐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铜山洪楼汉画像石上也有六牙象,除此之外还有河伯、雷神等中国传统的神仙,反映了当时佛教依附于道教,即佛道杂糅的现象。[60]
贾峨先生认为,“六牙白象”的形象是汉唐间传入我国的佛教中的“行像”活动。贾峨先生解释,所谓的“行像”是佛教徒于每年四月举行盛会庆祝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四月八日)。大象驮着佛像或佛牙沿街串庙,表演百戏,展示佛像。而前文所提到的“象舞”也是“行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目。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在记述北魏洛阳的“行像”活动时,就有“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的记载。[61]根据俞伟超先生的考证,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年代为145—200年)中的壁画上有“仙人骑白象”的图像,也是属于佛教题材。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时,佛教依附于道教,处于道教附庸的地位,所以佛教徒往往借用道教的用语,称为“仙人”。[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