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晋海上丝绸之路和朝贡贸易的历史

东晋海上丝绸之路和朝贡贸易的历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初,林邑国发生政变。在统治趋于稳定后,林邑国君文又派遣使者,由海路到达建康,与东晋王朝恢复了朝贡关系。东晋时期,扶南国重新恢复与东晋的朝贡关系,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建康进献方物。故推测,扶南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用吨位较大的海船,将驯象直接运至长江下游的建康。东晋王朝不仅接受来自海外诸国的进献,也时常遣使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海外诸国,通过慰谕等形式,以达到加强中外关系的目的。

东晋海上丝绸之路和朝贡贸易的历史

在东吴时期,因汉末刚刚称王,又因三国鼎立,故林邑国不向曹魏纳贡。但林邑与东吴之间应有贸易往来,西晋时期曾一度保持纳贡关系。东晋初,林邑国发生政变。据《晋书·林邑国传》载:“自孙权以来,不朝中国。至武帝太康中,始来贡献。咸康二年,范逸死,奴文篡位。”

“文”本为林邑范氏王朝的奴隶,后自立为王。据《晋书》载:“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尝牧牛涧中,获二鲤鱼,化成铁,用以为刀。刀成,乃对大石嶂而咒之曰:‘鲤鱼变化,冶成双刀,石嶂破者,是有神灵。’进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怀之。随商贾往来,见上国制度,至林邑,遂教逸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文乃谮逸诸子,或徙或奔。”可见,西晋后期,日南郡夷帅范椎奴文,自小会捕鱼和冶铁,颇有神助,曾跟随各国商贾往来于上国(即西晋),故将上国制度(包括西晋宫室、城邑、器械等制度)传入林邑(按:因西晋末天下大乱,林邑国已占据日南等郡)境内。

奴文利用计谋篡夺林邑国王位后,又进一步扩大自身势力。据《晋书·林邑国传》载:“及逸死,无嗣,文遂自立为王。以逸妻妾悉置之高楼,从己者纳之,不从者绝其食。于是乃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并之,有众四五万人。遣使通表入贡于帝,其书皆胡字。”[21]由此推知,林邑国原为小国,仅占据日南郡而已,但东晋初期奴文自立为王后,广泛吸收汉晋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典章制度,霸占范氏王朝末君范逸的妻妾,使得自身实力逐步强大,遂攻打周边各小国,成为统率四五万人的交州南部一大强国。在统治趋于稳定后,林邑国君文又派遣使者,由海路到达建康,与东晋王朝恢复了朝贡关系。此后,据《晋书》载:林邑国“佛死,子胡达立,上疏贡金盘椀及金钲等物。”[22]

东晋时期,林邑等国曾向东晋王朝进献方物。据《晋书·简文帝纪》载:“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济、林邑王各遣使贡方物。”[23]又据《晋书·孝武帝纪》载:“太元七年春三月,林邑范熊遣使献方物。”[24]据《晋书·安帝纪》载:“义熙十年九月,林邑遣使来献方物。”[25]据《说郛三种》引《林邑记》:“林邑王(阙)明达献金钢指环。”[26]按:指环为西方人喜欢的手饰用品,早在东晋,林邑王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当时中国还比较稀罕的金钢指环,进献给东晋王室,由此加强了中西之间在手工艺品上的文化交流。(www.xing528.com)

东晋时期,扶南国重新恢复与东晋的朝贡关系,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建康进献方物。如《晋书·穆帝纪》载:“升平元年,扶南竺旃檀献驯象,诏曰:‘昔先帝以殊方异兽或为人患,禁之。今及其未至,可令还本土。’”[27]今泰国、柬埔寨一带,仍然有很多亚洲象。由于驯象行动迟缓,因此从陆上运输较为困难。故推测,扶南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用吨位较大的海船,将驯象直接运至长江下游的建康。建康附近的石头城,可设港口,并直通长江入海口,由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就可通往几千公里以外的扶南国。又如《晋书·孝武帝纪》载:“太元十四年二月,扶南献方物。”[28]

东晋末义熙年间(405—418年),远在印度洋的师子国遣使献玉像。据《高僧传·慧力传》载:“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昔师子国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余年,至义熙中,乃达晋。”[29]由此可见,位于印度洋上的岛国——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地处印缅之间,正好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关口要道位置。因师子国盛产玉石,并深受天竺国(印度)佛教的影响,因此有很多沙门(佛教徒)信仰佛教,故用佛教七宝中的玉石来雕刻佛像,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流传,途中通过海陆通道,辗转经过十余年,显然其中要经过扶南、交州等地中转,方能到达东晋。

东晋王朝不仅接受来自海外诸国的进献,也时常遣使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海外诸国,通过慰谕等形式,以达到加强中外关系的目的。如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东晋遣使到达蒲林国(即都城位于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慰谕。据《太平御览》引《晋起居注》:“兴宁元年闰月,蒲林王国新开通,前所奉表诣先帝,今遣到其国慰谕。”[30]由此也就加强了东晋王朝与远在黑海和地中海交汇口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按: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立都城,旧称康斯坦丁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改称阿拉伯旧名——伊斯坦布尔,即今土耳其首都)之间的外交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