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比秦始皇更为迷信神仙方术和仙药。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先后九次来到山东半岛沿海,均为寻仙求药。
在秦始皇东巡后,齐地神仙方术愈发出名,于是汉武帝深信山东半岛乃神仙之地。他在开疆拓土和初步实现统一大业后,更加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和仙药。汉武帝谋臣东方朔以滑稽讽谏而见长。他说:“神州东海中,地方五百里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复之,皆活。”于是早在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就“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等到完成统一大业后,汉武帝也效仿当年秦始皇巡游之事,亲自前往山东半岛沿海以访求神仙和仙药。
关于汉武帝巡游海上诸事,据《史记·汉孝武本纪》载,元封元年(前110年)春,汉武帝时年47岁,开始“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当时“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于是,汉武帝增派船只,“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汉武帝还亲自“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也就是给方士提供驿车等交通条件,并秘密派出数以千计的各类使者去寻访海上仙人。由此也说明,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十分盛行神仙鬼怪之说,各地方士对此无比迷信并纷纷云集于此,导致齐地方士数量之多,居然让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千、万来计数。当年夏,汉武帝再次东临海边眺望,“冀遇蓬莱焉”,即希望能见到蓬莱仙山和神仙。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武帝“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此时武帝十分渴求仙药,于是“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可见汉武帝对海上神仙鬼怪及相关的奇物如灵芝等仙药十分渴求。武帝还亲自前往三山岛(阴主所在地)“祷万里沙”,以求海上神灵保佑自己和汉朝。元封五年(前106年)冬,汉武帝“北至琅邪,并海上”。太初元年(前104年)十月,汉武帝“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总是失望而归,毫无应验和结果。但汉武帝仍未放弃希望,又派出更多的方士去寻求神仙和仙药。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二月,汉武帝再次“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看来,他已知蓬莱仙岛的大致方位,于是遥望而拜,以祭蓬莱仙山,希望能到达仙人所居住的异境和仙庭。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又“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此后,武帝因年老多病,于是“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可见,汉武帝虽然对方士怪语已颇感厌倦,但海上神仙和仙药的念头却始终笼罩在他心头,而且至死也不肯与这些方士断绝往来,总是希望在其有生之年,总有一天能够遇到内心无比敬仰的海上神仙。
十年后,汉武帝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于是重新前往山东沿海以访求仙药。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汉武帝“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以上琅邪、成山、芝罘,皆为山东沿海祠四时主、日主、阳主之地,汉武帝来此,既为拜神,以求神灵福佑,也是为访求海外仙山和神仙、仙药。太始四年(前93年)四月,汉武帝“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按:西汉不其县,在今青岛崂山区。崂山也是我国道教名山,崂山道士天下闻名,也与汉武帝东巡于此有关。征和四年(前89年)春正月,汉武帝时年已68岁,却再次“行幸东莱,临大海”。对这次行程,《资治通鉴》亦载:汉武帝“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可见,汉武帝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在黄海出现较大风浪的情况下入海寻访仙药,但因风浪太大而无法控制楼船,只好在海边等待了十多天,最终无功而返。当年三月,汉武帝恼怒之下,对屡访仙药而不得的众多方士“皆罢斥遣之”。
2.汉武帝巡游途中经过的海上交通出海口
(1)琅邪(今山东胶南)(www.xing528.com)
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也屡次到达琅邪。此地既与祠四时主有关,也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口的逐步南移有关。与靠近蓬莱仙岛的渤海湾相比,这里更靠近江淮和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西汉后期,琅邪在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港口功能和作用,因而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地位和重大意义,并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文化影响和作用。
(2)不其(今青岛)
西汉始设不其,与东夷文化有关。20世纪60年代,著名史地学家谭其骧先生就注意到,汉朝带“不”的地名与古时滨海少数民族发音习俗有关。汉置不其、不夜(山东荣成)、不而(在朝鲜半岛北部,属汉乐浪郡)三县,还有不咸山(长白山)。此外有日本列岛中的山名,富士山别称“不二山”,也是东夷发音习俗的表征,这是它与不其存在紧密关系的一个旁证。东夷遗韵映照于古东海(北部为今黄海)两岸,内中因缘耐人寻味。
(3)东莱(山东龙口,靠近蓬莱)
西汉东莱郡治所在黄县,即今山东龙口。这里在地理位置上已十分靠近蓬莱三岛,因此成为汉武帝东巡途中特别留意和专门到访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