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思想集》教育与中华精神文明走向

《中华文化思想集》教育与中华精神文明走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文智慧的初衷,首要是解决人内心光明与黑暗的问题。中华人文之初的天地无为,乐善好施,雨不偏施,度化芸芸众生的教育管理理念被丢掉了,必然导致教育的一片混乱。这就背离了中华人文教育的宗旨。在中华文明形成的上古时期,其文明璀璨夺目。如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回顾、保留和继承有着五千年大道为公的中华传统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五千年大道为公的中华传统文明不被物欲遮蔽。

《中华文化思想集》教育与中华精神文明走向

一个民族真正的希望就在于育人,给社会培养人才,使文明代代绵延,薪火相传,泽及千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孝是人文之初,是人本能的对父母的回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老夫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就谈到一个土壤问题。若是一块好地,庄稼就会郁郁葱葱。若是沙漠盐碱地,必然颗粒无收。我们为什么谈到土壤呢?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积德累功,家里就是善地;反之,父母不种善惜身,家里就无善地,即使是善良的种子也不能茁壮成长。家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做父母的不修身,家里就无善地,子女也会受影响。有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父母积善,守孝怀忠,知礼数,懂法度,教子有方,子女才会懂得礼数孝道,回馈给社会,产生感恩之情。孝的力量能使家庭吉祥,子孙平安健康,他们走向社会以后,也会给社会带来祥和,就是余庆,这是父母种善根之结果。如果父母为人处事不检点,不自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对子女娇生惯养,不分善恶,只求自己活得痛快,对子女不严教,不树立楷模,其子女必然蒙昧,就会失去方向,心生恶念,不分善恶,这样的人即使走向社会,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害群之马,成为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其结果必有余殃。老生常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大化者管理者的自我教化必与道混而为一,前提就是通过自身对宇宙有形与无形的了悟,对万物布恩施惠,教化民众。化就是教化之意。大化者首先要自化,体天地虚无自然,淡泊宽广的无为心路,除去人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使之达到宁静致远,恬淡世俗的人格走向。有此基础,自然善根萌发,顺乎天地,蕴化万物,感化芸芸众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教育的根本是管理者以正心诚意与自觉、自省、自律的德行来感化万民的教化过程。

天地万有三才,中间一竖为王者,一气通天。王者是贯通三才的代言人,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教化民众,感化万民,使万民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天地之间,使每个人的内心都成为一片祥和的净土,达到至善、至美、至乐的精神王国。也就是说,管理者顺天地无私无为,无畏的精神理念,禅然善谋的蕴化之道,使百姓与自然万物同体。

中华人文智慧的初衷,首要是解决人内心光明与黑暗的问题。通过教育与德化使心性光明,心性光明可与日月同辉;心性暗淡,必然阴霾滋生,善恶不分,恶业纵横。使社会整体失去公心。我们要强调的是管理者的用人与育人之道,首先要选贤任能。体天地公正无为之心,用人才来回报社会,回报上苍,这就是一种普化的育人之道。人才之所以归顺,首先要看管理者的德基。管理者的德行圆满与天地和合,自然有识之士望风归顺,与之共同替天行道,来彰显道德的无穷无尽的善化力量。反之,如果管理者只顾自身的享乐,忽略了天地大德的朴化之本,自然心中有分有别,有远有近,有亲有疏,徇私枉法。一些官吏营私舞弊,上行下效,不分善恶智愚,远离贤人君子,选择小人不肖之辈,使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仁人君子不得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其结果导致恶性循环,管理无章法,违背了天道无分无别,朴化万方本初。它的小我和私欲必然导致贤人退隐,志士回避,忠孝心寒,权钱横行,欲望滋生,生灵涕泣,民心思乱,达官贵人横行乡里,使富贵贫贱有无的差别分层明确,等级之业恶性循环,教育颓废,社会难以为继。这就是大化和不化的根本区别。所以说,管理者不自化,何谈万民自化?管理者不自律,何谈万民自律,遵守法度?中华人文之初的天地无为,乐善好施,雨不偏施,度化芸芸众生的教育管理理念被丢掉了,必然导致教育的一片混乱。

所以说兴衰治乱不在天时,皆在管理者自身。管理者德泽枯竭,不只是旱涝不均,土地干裂,蝗虫瘟疫滋生,更主要的是人本之初的善心枯竭,使魂飞魄散,人伦失节,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不分,教化无道,这一切皆由管理者远离天心所造。

要想改变恶劣的教育环境,就要选贤任能。观其学子,先看其志,是有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还是个人想出人头地,满足物质欲望和需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习是为了济世安民,有此心性者,选拔为官,即是清官,选拔这样的人才治国平天下,他的智慧就会层出不穷,原因就是他有一颗回报国家的赤子之心。这就是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看人才是否有志向,有高尚的品德,是否有气节。如果学子们志向建立在追求物质享乐,满足个人私欲的目标上,其结果就是没有责任心,就会不择手段,靠各种各样的方式抵达满足自己利益的罪孽王国,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长幼无序,人伦失节,教育之本初被利益所淹没,其结果自然是官不清,民不安,学子们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眼前什么能换来利益就学什么,私心滋生,公心消亡,真常之道沦丧,这种教育方式必然助长贪污腐败,产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心里只有自己何谈关爱?何谈清廉?何谈乐山乐水?何谈利乐他人?何谈兼济天下?这就背离了中华人文教育的宗旨。(www.xing528.com)

真正的教育,它的终极目标是使天地人伦的良好习俗代代延续,绵延不绝,子孙永享安康,这是教育之本。育就是延,延续之意。可是如今的教育有所差异,所谓认为自己活明白了的人说了句名言:“活在当下”,这是因为他没有信念,没有追求,无计可施才总结出这种荒谬理论。“活在当下”就是目光短浅,杀鸡取卵,及时行乐。这种当代教育结果只能是善恶不分,良知泯灭,如同乘上了贪欲的漏船,其结果是沉入黑暗的深渊。

纵观古今,览宇宙之起始,人类的文明兴起与今天的道德缺失在宇宙浩瀚长河之中无非是一刹那而已。叹!悠悠华夏文明,悠悠人类文明,在如今短暂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失去了它原本精神文明的光辉。

从而我们也看出五千年华夏文明行进的艰辛。正如《国语·周语下》一书所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历史上,若赶上明智的管理者,其文明必然会发挥其作用;若赶上昏庸的管理者,必然会使人伦倒转,使人类文明之舟在欲海中迷航,失去原本的精神文明方向。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上古时期,其文明璀璨夺目。如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回顾、保留和继承有着五千年大道为公的中华传统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五千年大道为公的中华传统文明不被物欲遮蔽。真正的文明是让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发挥恬淡世俗,朴化万物的功效。物欲不应当消磨人类生命的原始动力和意志,使人丧失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至善守孝的人本初衷。我们应该彻底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美好?

上述行文虽有些忧患意识,但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信不疑。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首先要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从这个优秀的文明中寻找到精神支撑,使当代文明与中华传统文明相互和鸣,相互作用,有收有放,有行有止,改革与保守,冲动与理性互为借鉴,使中华人文教育和当代教育相呼相应,互相表里,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再展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