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史话:战时文教担当大道

昆明史话:战时文教担当大道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清华园,踏进了未名湖,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力量,减少文化教育事业的损失,国民政府决定,将内地和沿海地区的重要大学和研究机构西迁。后逐渐扩大为文法、理学、工学、医学、农学5个学院18个系和3个专修科,教师增至307人,学生增至1100多人,教学科研取得了重要成就,从而跻身于当时中国重要大学之列。小学义务教育也在昆明城区初步得到普及,全市适龄儿童大部分都能入学。

昆明史话:战时文教担当大道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清华园,踏进了未名湖(北京大学),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力量,减少文化教育事业的损失,国民政府决定,将内地和沿海地区的重要大学和研究机构西迁。高校内迁几乎与抗战8年相始终。内迁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重庆、成都和昆明

抗战初期迁来昆明的高校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3所北方著名大学奉教育部命令,先迁湖南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设文学院于南岳。但开学不久,南京失守,武汉震动,飞机开始轰炸长沙,为确保安全,长沙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云南。临大迁到云南后,正式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恢复上课,1940年一度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

西南联大设文、法商、理、工4个学院。迁滇之初,由于校舍不敷使用,文、法商学院暂设于滇南蒙自,租借蒙自海关、法国领事署及法国医院旧址为校舍。理、工学院设于昆明,租借昆明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理学院校舍,租借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为工学院校舍,同时在城西北购地建设校舍。1938年文、法商学院迁回昆明,不久又增设师范学院

西南联大在昆8年,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有290余人,副教授48人;前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从军旅者800余人。西南联大在昆明8年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培养了大批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大师级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成就是与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分不开的。浓厚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楷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的根本。西南联大还由于其大师云集,名流荟萃,成为大后方著名的“学术重地”和“文化重镇”,从而对昆明城市的发展和文教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内迁昆明的高校还有中法大学、同济大学、国立艺专、中央航空学校等。

私立中法大学迁昆,租用的是北门原南菁中学旧址作大学部校址,在昆明西山脚租房办起了中法大学附中,并逐步建筑新校舍于西郊黄土坡,于1939年暑期全部迁昆。(www.xing528.com)

上海同济大学在抗战开始后,曾几度迁移,直到1939年春第五次迁移到了昆明。由于房屋紧张,同济大学迁昆后,分散在市区各处12个地方。1940年冬,考虑到学校太分散,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在内迁学校的影响下,地方教育也有了巨大的进步。1937年夏,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受聘任云南大学校长,力图革新,强化管理,对云南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7月,云南大学正式改为国立。1937年,云南大学仅有理、工、文3个学院,49名教师,302名学生。后逐渐扩大为文法、理学、工学、医学、农学5个学院18个系和3个专修科,教师增至307人,学生增至1100多人,教学科研取得了重要成就,从而跻身于当时中国重要大学之列。

抗战时期云南地方所办高校,尚有省立英语专科学校、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这两所学校规模虽不大,也为云南培养了不少人才。

普通中学、中等师范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社会教育都有了发展。到1945年,仅省立中学就有:省立昆华中学、省立昆华女子中学、省立云瑞中学、省立富春中学、省立龙渊中学。省立师范学校有:省立昆华师范学校、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省立昆华体育师范学校、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省立小坝女子简易师范学校、省立昆华乡村师范学校。省立职业学校有: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昆华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省立昆明商业职业学校、省立庆云初级工艺职业学校等。

小学义务教育也在昆明城区初步得到普及,全市适龄儿童大部分都能入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