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规定
(1)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接,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90mm。
(2)当搭接长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4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网片每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不得小于300mm。
(3)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连接。
(4)砌块墙与后砌隔墙的交接处,应沿墙高每400mm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焊接钢筋网片。
(5)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下列部分,如未设圈梁或混凝土垫块,应采用不低于Cb20的灌孔混凝土将孔洞灌实:
1)搁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撑面下,高度不应小于200mm的砌体。
2)屋架、梁等构件的支撑面下,高度不应小于600mm,长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3)挑梁支撑面下,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应小于300mm,高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6)山墙处的壁柱宜砌至山墙顶部,屋面构件应与山墙可靠拉结。
(7)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墙体中应避免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2.圈梁构造
(1)设置位置。为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在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1)厂房、仓库、食堂等空旷单层房屋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圈梁:
①砖砌体结构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②砌块及料石砌体结构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③对有起重机或较大振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当未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时,除在檐口或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混凝土圈梁外,还应增加设置数量。
2)住宅、办公楼等多层砌体结构民用房屋,且层数为3~4层时,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一道圈梁;当层数超过4层时,除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一道圈梁外,至少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多层砌体工业房屋,应每层设置现浇混凝土圈梁。设置墙梁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3)修建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砌体结构房屋,除按规定设置圈梁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在多层房屋的基础和顶层处应各设置一道,其他各层可隔层设置,必要时也可逐层设置。单层工业厂房、仓库,可结合基础梁、连系梁、过梁等酌情设置。
②圈梁应设置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的内横墙上,并宜在平面内连成封闭系统。
(2)构造要求
1)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系统;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m。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可靠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3。圈梁的高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4根,直径不应小于10mm,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4)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面积另行增配。
3.过梁构造
门窗洞口顶部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验算过梁下砌体局部承压时,可不考虑上层荷载的影响。过梁上的荷载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对砖和砌块砌体,当梁、板下的墙体高度hw小于过梁的净跨ln时,过梁应计入梁、板传来的荷载,否则可不考虑梁、板荷载。
(2)对砖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小于ln/3时,墙体荷载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否则应按高度为ln/3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
(3)对砌块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小于ln/2时,墙体荷载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否则应按高度为ln/2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
4.墙梁构造
(1)托梁和框支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承重墙梁的块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计算高度范围内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Mb10)。
(3)框支墙梁的上部砌体房屋,以及设有承重的简支墙梁或连续墙梁的房屋,应满足刚性方案房屋的要求。
(4)墙梁的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www.xing528.com)
(5)墙梁洞口上方应设置混凝土过梁,其支撑长度不应小于240mm;洞口范围内不应施加集中荷载。
(6)承重墙梁的支座处应设置落地翼墙,翼墙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翼墙宽度不应小于墙梁墙体厚度的3倍,并与墙梁墙体同时砌筑。当不能设置翼墙时,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混凝土构造柱。
(7)当墙梁墙体在靠近支座1/3跨度范围内开洞时,支座处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混凝土构造柱,并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8)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每天可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否则应加设临时支撑。
(9)托梁两侧各两个开间的楼盖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mm;当楼板厚度大于150mm时,应采用双层双向钢筋网。楼板上应少开洞,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应设洞口边梁。
(10)托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设置,不应在跨中弯起或截断;钢筋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11)托梁跨中截面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12)托梁上部通长布置的纵向钢筋的面积与跨中下部纵向钢筋的面积的比值不应小于0.4;连续墙梁或多跨框支墙梁的托梁支座上部,附加的纵向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每边的延伸长度不应小于l0/4。
(13)承重墙梁的托梁在砌体墙、柱上的支撑长度不应小于350mm;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14)当托梁的截面高度大于等于450mm时,应沿梁截面高度设置通长水平腰筋,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15)对于洞口偏置的墙梁,其托梁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应延到洞口外,距洞边的距离大于等于托梁的截面高度,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如图5-18所示。
图5-18 偏开洞时托梁箍筋加密区
hb—梁截面高度
5.变形缝设置
为了避免建筑物在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变化时产生裂缝,设计中要人为地设置变形缝,即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
(1)温度伸缩缝。温度伸缩缝可只将建筑物分开,基础不分开,以使建筑物不同部位在温度作用下有不同的自由伸缩。
温度伸缩缝的间距与室外采暖计算温度有关,可参考表5-3所提供的数据。
表5-3 集中采暖建筑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续)
(2)沉降缝
1)沉降缝沿建筑物全高设置,将基础和建筑物沿高度全部分开,以保证建筑物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沉降量。
2)建筑物的沉降缝一般在下列情况设置:
①当建筑物基础下面有不同的土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相差较大时,或者一边为可压缩性土层,而另一边为几乎处于不同压缩层时。
②在新建筑物与老建筑物的接缝处。
③当建筑物各部分高度相差大于10m以上时。
④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造成基础宽度相差在2~3倍以上时。
⑤当建筑物各部分之间基础埋深相差较大时。
6.控制缝设置
(1)砌块砌体对湿度变化很敏感,随着湿度的变化而发生体积变化。因此,在设计中考虑湿度变化而设置的缝,通常称为控制缝。
(2)控制缝应设在因湿度变化发生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和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部位,如墙高度变化处、墙厚度变化处、基础附近、楼板和屋面板设缝部位,以及墙面的开口处。
(3)控制缝应与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一样能使墙体自由移动,但对外力又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4)在有实践经验的地方,控制缝的间距也可适当放宽。外墙控制缝必须是防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