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城市的环境状况大致相当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污染状况,在以最严峻和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数量众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活动能力(陈为邦,2003)。人多地少、缺水少林与污染严重形成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环境现实。建立完善的绿地景观,不可能像发达国家拿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绿地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充分利用河川、公路、山地等废弃空间,进行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建立一专多能的绿地景观(韩西丽 等,2009)。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关绿地景观规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涉及城市绿地分类、生态机理、生态系统空间构成、景观格局与过程、生物多样性、城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李敏,2002)。但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研究长期局限于绿地指标的计算与制订、绿地形态的生态机理与景观格局的研究,没有将绿地在塑造城市风貌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满足公众群体日常使用的需求摆到应有的位置,导致了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对城市绿地社会和文化性意义的缺失(蔺银鼎,2001)。另外,公众参与绿地景观规划理论的缺乏以及对城市绿地景观功能定位的失准,也是导致当代我国城市建设中因“千城一面”而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城市景观产生视觉疲劳的重要根源。
目前,综合而系统地研究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性和社会性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对城市绿地的研究,人类学或行为学者倾向于从人文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使“城市绿地”成为一个偏“社会学”意义的概念;规划设计者习惯于对实体物质空间形态的处理,常常忽略对使用者人群特征及对城市绿地心理需求的思考;生态学者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如大多在市外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湖等,而城市内部的绿地尺度相比它们而言因面积小且人工化较强而不成为重点的研究对象(田国行,2005)。关于城市绿地与“人”“动植物”以及“景观”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研究内容则因处于多学科交叉的位置仍然比较薄弱。(www.xing528.com)
绿地是构成人居环境的生态基础,其服务功能首先是对人的服务功能。绿地景观关系更多的是人类身心健康的保护和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在城市绿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以下3点问题:一是从社会学角度关心和分享的思想探讨绿地环境如何设计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的空间;二是人性化的设计,探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下的空间环境特征设计;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绿地设计形式与功能,即尊重自然的设计(刘滨谊,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