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配式建筑:解码BIM的认知、思维与实践

装配式建筑:解码BIM的认知、思维与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晶宫无论是外形,还是建造过程,都充分彰显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引领了一次全球装配式建筑的思潮,这一波,女王赢了。第二个事件,是战后重建。此后的30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装配式”这个概念在我国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装配式建筑:解码BIM的认知、思维与实践

建筑业一直很羡慕工业的高效,于是聪明的建筑师们就开始琢磨,整个建筑当然没法量产,可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建筑里面,找出一部分一模一样的零部件,把它们的生产搬到工厂去呢?

这就是装配式建筑思想诞生的开始。

你得知道,装配式建筑可不是新鲜东西,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在这一个多世纪里,有几个事件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个是工业革命

19世纪的时候,大英帝国取得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女王维多利亚就打算在伦敦举办一场博览会,把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工业和艺术产品放到一个建筑里,主要就是显摆一下大英帝国家大业大,这就是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于是,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就竖起了一幢7万多m2的建筑,外墙和屋面都使用玻璃,看上去明亮透明,被人们称为“水晶宫”。

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大规模的建筑,一下子就震惊了全世界。它的秘密就在于,整个建筑用了3300根一样粗细的铁柱,30万块一样大小的玻璃,一种木质框架和铁梁。这些标准构件在工厂全部生产好,再运到建筑场地组配到一起。

水晶宫无论是外形,还是建造过程,都充分彰显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引领了一次全球装配式建筑的思潮,这一波,女王赢了。

第二个事件是战后重建。

战争之后,伤员、退伍军人都急需大量的住房,这要求一个国家短期内能够建起大量住宅。

1921年,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想法。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柏林建造了战争伤残军人住宅区。共有138套住宅,这个项目采用现场预制混凝土多层复合板构件,算得上是德国最早的装配式建筑了。

二战后的德国在1950年开始大面积使用装配法建造住宅,到1970年建筑工业化水平就达到了90%。

日本在1968年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开始采用部件化,大力发展建筑中的通用部件,木结构占比较多,达到40%。(www.xing528.com)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也出台了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发展到2001年,全美装配式住宅数量达到了1000万套。

第三个事件城市化建设

1950年,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监督,达成了苏联建筑师公约,目标就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建造住房。

1961年,苏联开发出著名的“赫鲁晓夫楼”,就是一种五层预制混凝土建筑。

再看看我国的情况。

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原建工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来,这是受苏联的影响。

1957年,北京就进行了装配式大型砌块试验住宅建设,创造了8天盖好一座4层住宅的速度纪录。

1958年,一种新的装配式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一种通过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板拼接而成的结构,名字叫大板房屋,到1964年国内开始大范围推广,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光是北京一个城市,就建成了1000多万m2的大板房屋。

到了20世纪90年代,装配式大板房屋由于户型单一,无法满足户型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技术不成熟,尤其是防水、抗震、连接等关键技术存在重大缺陷,大板建筑被彻底否定,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后的30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装配式”这个概念在我国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直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文件,“装配式”这个词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为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在未来10年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

于是,你又能看到大量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文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