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IM大爆炸:可视化设计成果

BIM大爆炸:可视化设计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加重要的是,BIM使所谓效果图真正成了建筑设计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BIM使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也许随着BIM的发展和配套软件的不断完善,效果图这个专业就会慢慢消失在历史中。第四种是可视化设计,也就是BIM在整个设计和建造流程中,逐渐用全程可视化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效果图和漫游动画。接下来要讲述的,是进入深化设计后的BIM应用。

BIM大爆炸:可视化设计成果

在BIM进入建筑业之前,效果图是独立于设计和建设的一项工作,它一般由专业的效果图公司制作,或者由建筑设计人员代劳。传统的方式就是用3DSMax、SketchUp这些三维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再进行渲染。

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设计师而言,在前期推敲阶段用完了这些效果图后,后面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图样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个视觉上的效果和真实的设计,实际上是割裂开的。

举个例子,比如SketchUp和3DS Max软件中想表达一堵墙,那么要绘制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立方体,然后把这个立方体再赋予墙面的材质。

如果制作效果图的人员不懂得建筑,这堵墙的厚度就很有可能画错,画错了也看不出来,而一栋房子,如果它所有的墙的厚度都画错了,这个房间在效果图中看起来的面积,就和实际建造出来的面积是不一样的。不用说更专业和复杂的门窗、梁柱及管道系统,不深入了解规范的人用各种形状堆砌出来的三维模型,就几乎可以肯定是充满错误的。

而在BIM中,绘制一堵墙的时候,必须严格设定它的厚度,而且是精确到结构层、面层和涂层的厚度,尺寸和材质信息都被存储到BIM模型中了,相应的门窗、梁柱体系、机电管线和设备,都是必须符合行业规范的。这就需要操作者必须懂得建筑和结构,由这个模型衍生出的渲染和三维漫游,其真实性就高得多。

更加重要的是,BIM使所谓效果图真正成了建筑设计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这让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而且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深化和变更,都跟随着一个几乎是自动生成的效果图和漫游动画,使可视化跟设计真正结合到一起。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实现得很好,在下文中也会谈到。

不仅对于前期和投资方的沟通,可视化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用途。

比如施工方经常拿到的施工图样,只是建筑物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样上采用线条绘制的表达,但是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了。(www.xing528.com)

对于一般的建筑来说,这种想象模式还能跟得上,但是现在的建筑形式各异,复杂造型不断推出,那么这种光靠人脑去想象就有点不太现实了。这时候BIM模型生成的、专门用来指导施工的复杂节点说明,就能够派上用场。

其实,我们人类的眼睛原本就是为了观察三维世界而存在的,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受限于计算机的发展,用二维化的图样来简单地抽象三维世界,而这种抽象,本来就应该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失。

BIM使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也许随着BIM的发展和配套软件的不断完善,效果图这个专业就会慢慢消失在历史中。

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这个阶段的四种应用。

第一种是信息整合,是整个项目或者局部项目的管理者,通过BIM中数据的整合和管理,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数据格式,整理成一个能够统一管理的大数据。

第二种是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在规划期和建造期,完善整个项目与周边地理环境的模拟,把建筑内和建筑外的数据整合到一起。

第三种是策划和论证,就是投资方和设计方通过一种互相都能听得懂的语言,高效率地进行沟通和决策。

第四种是可视化设计,也就是BIM在整个设计和建造流程中,逐渐用全程可视化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效果图和漫游动画。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进入深化设计后的BIM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