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IM全生命周期应用:认知+思维+实践

BIM全生命周期应用:认知+思维+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常听人说,BIM不是这个,BIM不是那个,当追问BIM到底是什么,最后的解释一定会集中到这个词:全生命周期。BIM全生命周期应用,顾名思义就是把BIM技术在以上的各个阶段都应用起来,并且实现数据在各个阶段的无缝传递。只有参与者都能够自愿主动地遵循这些标准,才有希望逐步达成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所以看到这儿,你应该了解,全生命周期BIM应用,还远远不是一套成熟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

BIM全生命周期应用:认知+思维+实践

经常听人说,BIM不是这个,BIM不是那个,当追问BIM到底是什么,最后的解释一定会集中到这个词:全生命周期。

简单来说,建筑全生命周期就是指它从规划、到分析、到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甚至到拆除的整个周期。

BIM全生命周期应用,顾名思义就是把BIM技术在以上的各个阶段都应用起来,并且实现数据在各个阶段的无缝传递。

你可能会想,这还不简单,刚才不都说了吗?先把信息数字化,然后存储成IFC格式,放到公共数据环境里,大家都能用,不就完了吗?可这更是个说来简单,实现起来却异常复杂的事儿。

这里面有技术的因素,比如:现场安全管理,工程合同管理,进度款等这些信息,用什么软件输入数据才能和模型结合在一起

也有人的因素,比如,BIM可以精确计算钢筋的用量,但要花很大心思去把钢筋的模型先建好才行。那是负责结构设计的人建钢筋模型,还是负责算量的人建呢?没好处的事,可真是没人愿意干啊。

另外,还有数据溢出和数据缺失的问题。

数据溢出,就是上游放置到模型里的数据,大部分是下游用不上的。比如说,设计阶段给一把椅子那么多的尺寸参数,材质参数,到了施工这儿完全没用,施工单位只需要知道它的成本和采购信息就行了。施工单位建造一堵墙的过程数据,到了运营公司这儿又没有用了。这些数据如果不在过程中予以处理,一路积累下来,那后边的人就淹没在垃圾数据的海洋里了。(www.xing528.com)

数据缺失则是正相反,下游需要的数据,上游没给提供。比如做能量分析的人需要墙体的材质数据和暖通系统的相关数据,可建筑机电建模的人因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输入这些信息。

所以你会看到,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有100个人在谈,到了施工阶段,有10个人在谈,到了运营维护阶段,就只有1个人在谈了。越靠后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就是可执行的标准。

我们会在下一小节详细介绍我国的BIM标准体系,它们对应的,就是模型信息该怎么编码、怎么存储,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该输入哪些信息,又该提取哪些信息。只有参与者都能够自愿主动地遵循这些标准,才有希望逐步达成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所以看到这儿,你应该了解,全生命周期BIM应用,还远远不是一套成熟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目前的项目都还维持着双轨制,也就是一部分信息数字化、一部分信息维持传统方式,区别只在于数字化的比例有多大。

也正是这样,未来才有很多新的机会,留给新一代的工程人员和IT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