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国荣校长帮我搜集了原始数据,快速完成论文整理编辑

张国荣校长帮我搜集了原始数据,快速完成论文整理编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说读个博士会掉一层皮,但我觉得上课还好,最难的是写论文。中美国际学校的小学部校长兼中文部主任张国荣先生来自中国台湾,多年前在夏威夷我们就认识。在他俩的帮助下,我用了最短的时间搜集够了我做论文需要的原始数据,接下来就是浩大的整理和编辑工程了。而普通民众受报纸花边消息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术论文。

张国荣校长帮我搜集了原始数据,快速完成论文整理编辑

都说读个博士会掉一层皮,但我觉得上课还好,最难的是写论文。很多人没坚持下来,只能悻悻地拿个ABD走人,就是因为论文死活完不成。我工作的学校就在斯坦福大学对面不远的地方,每天下班后我会坚持去斯坦福大学找个教室,写几小时论文,节假日也不例外。因为有斯坦福的密友敬贤在,不用缴昂贵的学费就能享用高级的学习环境,还能去他们的食堂蹭饭。

做学问有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一种是量化数据分析,另一种是质化数据评量。我的博士论文选择了质化系统里的个案研究,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中美国际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但最符合我研究对象的要求,也一直是我仰慕的一所学校,终于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深度学习。

中美国际学校的小学部校长兼中文部主任张国荣先生来自中国台湾,多年前在夏威夷我们就认识。彼此有相似的留学和工作背景,现在又在相似的学校做着相似的工作,所以每次见面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哪怕说说八卦、发发牢骚也是志趣相投、心有戚戚。

经他引荐,我认识了中美国际学校的大校长毕杰夫先生,一个传奇的教育家。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以前也是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项目的,所以聊起来也有很多共同的熟人朋友,包括安东神父。经过几次深入互动,后来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了校长钦赐的“虎符”,我名正言顺地拜访了学校近十次,采访了十位校长、老师、员工和家长,听了十节课,参加了两次教职工大会,收了三十五份问卷,还浏览了学校几乎所有的文档资料。在他俩的帮助下,我用了最短的时间搜集够了我做论文需要的原始数据,接下来就是浩大的整理和编辑工程了。

在学术圈,尤其是那些只相信数字的量化研究者,对个案研究是有偏见的。他们会质疑把一个案例描述、分析得那么透彻有多少意义、有多少代表性和可复制性。

我对量化研究满怀尊敬,尤其在理工科领域,也绝对只相信数据。但教育有它的特质,说到底它本来就是个case by cas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别说学校与学校之间有千般不同,孩子与孩子之间更有万种差别。大数据时代,很多人认为可以从千万个孩子的数据中分析出一个趋势,再细化到为每个孩子的每一项技能精确打分,并告诉我们他所处的水平。

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教育不是这样也不该是这样的。无论你的数据有多权威,也不足以给我眼前这个孩子做任何结论。所以,如果一定要数据,我情愿用成千上万的个案研究去更好地理解教育这件事。

传统教育很像工业生产,学校是流水线加工厂,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装上同一个零件,做成同一款产品,然后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而教育原本更像农业生产,每个学生都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种子,蕴含着专属于他的天赋密码和生长能量。学校本该是一片沃土,允许并欣赏多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中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www.xing528.com)

历时整整六个月,终于完成了二十三万字的博士论文,打印出来校对的时候,把自己都吓到了。其实导师并没有对我们有硬性的字数规定,但三年被折磨下来,好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多少有点自虐的倾向,好像不写个几十万字对不起这博士头衔似的。

但事后再想想,其实挺冤的,有谁会去读呢?你的好朋友?算了,如果你还想跟他做好朋友的话;自己曾经推敲、修改了几十遍的文字,多瞄一眼就会吐。唯一的读者就是你的导师,但他同时要读好几个人几十万字的东西,估计也不能太认真吧?

但博士论文注定不会成为大众阅读的东西,即使在学术圈,学者教授们也只读一些期刊上发表的几千字的文章。而普通民众受报纸花边消息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术论文。更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承袭了上百年的学术传统是否也到了革命的时代了?这种论文八股风是否也该更新一下了?

那么多青年把最宝贵的青春投进去,为读论文而读论文,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可这些到底对这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即使有,能不能采用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方法?

或者我们能不能再犀利一点,问一句“学历教育”的时代是否已经快要终结了?尤其是当我们发现因为大学盲目扩招而造成本科生泛滥、生源品质大幅下降的时候;当本科文凭已经不能保证一份体面的工作,本科生仅仅因为不敢面对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时候;当硕士生发现自己的薪水并不如已经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而选择继续读博的时候;当博士生发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当博士后的时候……

很多人听了乔布斯的故事,认为这只是一个天才个案,不具备参考意义。但我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们说“没有大学文凭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他们选择不被裁决,不被挑选,而是创造新的岗位,用创业而不是就业来展示他们的天分和努力。

包括我爱人在内的很多年轻匠人,他们没上过大学,或不屑于上大学,也没受过那些伪艺术院校的污染。他们不认为大学的课堂和教授能给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是自己去找师父学手艺。他们的心灵和他们的身体一样自由,用自己钟情并擅长的手艺,宠辱不惊地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在我看来,比起大学里开设的大部分专业,他们是最不容易被机器人淘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