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病治愈秘诀:安眠药带来更好睡眠质量

心病治愈秘诀:安眠药带来更好睡眠质量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吃了处方药当然会有较好质量的睡眠,但会造出很多梦来。医生反复提醒我,服用安眠药之后要保证至少八小时不间断睡眠。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美国真的甩出我们好几条街。除了这种救助服务,医院还提供培训课程,象征性收点费用,连续几天或连续几周的工作坊。他们也能够发起并维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中国乃至一些亚洲国家有比美国更严重的这类问题,其形成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文化和伦理,但好像可以很大程度上被它解释。

在《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一书中,我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一个美国学校的教育现场,但在选择题材时我是有所取舍的,因为主要是想以旁观者的视角带大家体悟中美教育的差别,所以其中省略了我遇到的困难和经受的考验。

工作累不可怕,天天早七点半到晚七点半连轴转,有孩子们的笑脸做我的“充电宝”;学习苦也不可怕,反正寒窗三十载早练出来了;法国人的脾气坏不可怕,至少他们表里如一,就当被狗咬了;美国人的虚伪不可怕,反正和同事也没打算深交;最可怕就是有些中国同事当面恭恭敬敬朝你笑,背后藏了把刀子趁你不备的时候捅你要害。

有段时间,可能是因为种种工作上的压力,可能是这奔波两地的疲惫超过肉体极限,也可能是身边缺了个贴心的人,我感觉自己患上了“下班后抑郁症”。我给它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病的症状很特别:上班的时候一点事儿都没有,但一到家就像氮气跑光了只剩半囊子空气的氮气球,瘫软在沙发上一动都不想动,连通常最难拒绝的邮递包裹到了都懒得打开。

所有事情基本都在沙发上完成,文件、食物、垃圾都堆在方圆一米之内。在网上订我最不待见的比萨,或者吃家里最不健康的储备粮。很怕上床,脱光了衣服,开足了暖气,却不钻进被窝。那时候国内开始有了微博,就一直刷到没有更新了倒下去睡,睡醒了继续刷,如此往复一直到天亮,灯都懒得开懒得关。

没过多久,抑郁症就转成了失眠症,因为它与众不同的特质,我也给它取了个小名叫“人脑死机症”。顾名思义,就是脑子像电脑死机一样,屏幕上几十个窗口开着,什么都干不了,但还关不掉,头嗡嗡地响,“机身”发热。

失眠真的很痛苦,当药房里譬如褪黑素之类的非处方助眠药一一失效之后,我只能去医院问西医求一些安眠药。吃了处方药当然会有较好质量的睡眠,但会造出很多梦来。而且梦里都是生活中的真人,因为太真实,有时候还会把梦境带回到现实生活中。白天跟朋友说一些事情,他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却埋怨他们健忘,原来是昨夜的梦。

但是我却有点上瘾,因为梦里的生活一定是比真实生活更精彩、更销魂、更能让自己开心。久而久之,慢慢摸清自己做梦神经的工作方式,临睡觉前都会有意识地输入些剧本素材,希望可以导演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电影。

有一夜突觉全身一凉,原来屋外正大雨倾盆,风已经把百叶窗都掀得横过来,雨点便直接洒在我的裸体上。我睡觉是不穿衣服的,因为曾听一位日本医学泰斗说过,皮肤也是需要呼吸的。医生反复提醒我,服用安眠药之后要保证至少八小时不间断睡眠。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被冷雨浇醒是怎样一种生不如死的体验,还要勉力爬起来抢救窗台上的文稿。

失眠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的恶性循环,你越担心失眠越睡不着,越不想对药物产生依赖,一停药就不行。后来真的到了心理接近崩溃的程度,不得不再去看医生。我必须得夸一下湾区的Kaiser Permanente(恺撒医疗)医院,不但科室齐全、一尘不染,连打针室里那种令人心悸的消毒酒精的味道都没有。

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美国真的甩出我们好几条街。跟电影里看到的场景一模一样,医生会让你160度地平躺下来,慢慢讲你心中的苦闷。那些生怕朋友没有耐心听你说,又不能轻易跟同事说的事儿,在医生面前会毫无戒备地全抖出来。有时候,语无伦次地讲完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觉得好多了。

除了这种救助服务,医院还提供培训课程,象征性收点费用,连续几天或连续几周的工作坊。其实人家也不是要挣你钱,而是希望利用你花了钱的消费心态坚持下来。自己真金白银掏钱买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就跟别人免费送的健身房月卡你肯定不会去,别人送的书你也不一定会看一样的道理。

我受益良多的一个工作坊是关于“assertiveness”的,几乎所有的英汉字典都没有把这个词翻译到位,“过度自信”“固执己见”“武断专行”,都是有失偏颇的。这也是一个在中国文化里缺位的一个概念,甚至在维基百科上都没有中文版。我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逐字逐句把它翻译出来,希望可以帮到一些跟我一样水深火热中的“受害者”。

自信表达

自信表达是一种自我确认和自我相信的品质,而不是咄咄逼人。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它是一种可学习的技能和交流方式。Dorland的医学词典这样定义自信表达:

一种以“不需要证据的自信声明或肯定语句”为特征的行为;它肯定了一个人的权利或观点,但既没有威胁到另一个(假设占主导位置)的人的权利,同时它也不会纵容另一个忽视或否认这个人的权利和观点。

自信表达有别于攻击和消极攻击。人们如何处理个人边界、他们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有助于区分这三个概念。消极型沟通者从不捍卫自己的个人界限,从而允许攻击型的人通过恐惧来虐待或操控他们。消极沟通者也不太可能冒险试图影响其他人。攻击型沟通者的人不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因此在试图影响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害他人。(www.xing528.com)

一个人通过克服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试图影响他人的恐惧来表达自己的自信,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自信型沟通者的人也通常愿意在面对攻击型沟通者时为自己辩护。

自信表达的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欲望。

他们也能够发起并维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

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愤怒。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压制这种感觉;这意味着他们控制愤怒并以一种说理的方式谈论它。

自信的人愿意与他人妥协,而不是总是想要自己的方式,并且通常拥有健全的自尊心。

自信的人会通过“我在意我的需求,我也在意你的需求”的方式构建友谊。

在参加了连续几个周三晚上的工作坊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以我为代表的普遍问题。中国乃至一些亚洲国家有比美国更严重的这类问题,其形成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文化和伦理,但好像可以很大程度上被它解释。

中国儒家文化里长幼尊卑、三纲五常这类伦理标准在民间流传太久,不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比如平民儿媳和贵妇婆婆的关系;努力很久得的二胎和意外受孕的老大的关系;扒灰公公和留守儿媳的关系;遗弃女婴和宠溺男童的关系;恋童继父和孝顺养女的关系;“为你好”的老师和“没办法”的学生的关系;霸道总裁和卑微下属的关系;酗酒老公和全职主妇的关系;美国老板和移民员工的关系;终身教授和硕士讲师的关系;等等。

这种潜移默化的规则,这种口耳相传的制度,这种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一不小心就成为一张无形的封条,堵上了我们的嘴。但它没办法否认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我们明明怀着不认同的心情受了委屈,却以为我们应该忍受(因为我们身边的人在同一处境下都选择了默默承受),那这就很容易造成Negative Aggressiveness(消极攻击)的条件。

在以上种种不平等关系中,弱势那方迫于情势和生存压力一再妥协隐忍、以泪洗面。在强权那方面前更加无法自信表达,那只会进一步纵容强权那方的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如此恶性循环,就容易造成鱼死网破的最坏结局。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普遍爱面子,不喜欢正面冲突,伤了和气。但这就会造成当面不说、背后狂说,让误解加重、让矛盾升级的情形。他们的负面情绪一定会寻找另一种方式,在合适的情景下变质、激化,在工作环境中则可能造成阳奉阴违、无效沟通、两面三刀,甚至钩心斗角的同事关系,无论对于机构还是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我早一点接触到这个概念,早一点意识到这个问题,早一点培养自信表达的技能,可能也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虽然有种种客观的原因和别人的责任,但我自己并不是完全无辜的,也不是没有更圆润共赢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以我的教训为实例,大声呼吁在基础教育中加入有关“自信表达”的内容,让更多人学会这项重要技能,在处理家庭和事业关系中更圆满自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