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特点在于体现了三重统一,即知识性与价值性、学理性和政治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正是体现了这三重统一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以中国话语为方法,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中国发展,聚焦中国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科技史观、科技发展观、科技创新观、科技社会观、科技人文观,培养政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话语分析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过,话语并非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复杂的政治现象,通过话语“才得以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7]。当前的国际竞争除了表现为硬实力的较量之外,也表现为话语权的争夺。总体上来看,全球话语权布局呈现“西强我弱”的特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马克思主义需要跟各民族形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力量。恩格斯曾要求美国劳工党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美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必须完全脱下外国服装。它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8]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它并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运用,去掌握群众,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缺少中国经验,但缺少对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中国话语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理论的话语表达和高度概括,是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话语。中国话语并非一个新的语种,或是语言形式,它是“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话语。本节提出中国话语,并不是为了全盘反对西方话语,或是全盘复活中国传统话语,而是为了实现中国传统话语、革命话语、当代话语与西方话语的话语综合,综合的目标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可见,中国话语并非封闭性话语和排他性话语,而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
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问题意识凸显
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辩证法课程并非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性讲授,还要注重思想性启发、方法论引导。具有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自然辩证法课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9]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学生的困惑,二是老师的设计。问题的回答要落脚到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有两个路径:一是对知识真理性的不懈追问,二是对内容价值感的强烈关注。一方面,学生作为提问的主体。在科技资讯无处不在的当下,学生自身充满了不少困惑,自然辩证法课程要回应学生对时代、国家和自我的关切。比如,中国科技创新在全球体系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为什么屡屡被卡?中国何时实现原始创新?中国何时能生产5纳米级别的光刻机?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智造?如何让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有哪些创新思维方法?如何防止大数据技术的滥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或者不能科学解读这些问题,就会重挫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老师作为设问的主体。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继而提升中国话语分析能力。比如,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说明中西思维方式存在怎样的差异?中国古代自然观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当代价值?碳排放权为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权问题?科学发展有何模式和规律?科学万能论错在哪里?中医学是不是科学?中国抗疫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群体自然免疫法错在哪里?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什么遭到一百多名中国科学家的集体抵制?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现状如何?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机制是什么?等等。自然辩证法课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巧妙组织讨论,以达到中国话语教学效果。“真理越辩越明”,面对这些熟悉的中国问题,学生往往愿意参与研讨,在问题情境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2.教学素材丰富
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拥有丰富的中国话语素材。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古至今涌现了灿若星河的科技人物、科技成就、科技著作和科技思想。按照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直至16世纪,中国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项,那么至少有58%的奖项会被中国人囊括。当代的中国正在进入科技强国行列,不少中国科学家团队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谱写了当代的科技发展传奇。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涉及至少三种类型的素材库。一是中国古代素材库。中国古代自然观仍然具有当代价值,不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一些古代科学方法论也值得推广总结。比如,屠呦呦承认青蒿素的萃取受到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启发;吴文俊运用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思想推动了当代人工智能发展。二是中国近现代素材库。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进程也是自然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社会观、科技人文观、科技方法论不断融合的过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不同时期,不断谱写了“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动力故事,体现了“为国服务”、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特色,涌现了不少鲜活的人物和事例。三是西方使用中国话语素材库。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助推了近代西方启蒙运动。莱布尼茨正是受到太极图的启发,提出了计算机的二进制计算原理。当代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曾对中国古代自然观赞不绝口。中国古代科技人文观为走出西方工具理性主义困境提供了启迪。(www.xing528.com)
3.教学宗旨明确
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是教学宗旨明确。自然辩证法课不是专业课,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一教学方法旨在凸显本课程的哲学反思的方法论功能和价值观引导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是一门特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课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这种理论思维的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至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10]故而,自然辩证法课的教学宗旨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的中国话语分析方法和能力。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的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一点一滴地培养当代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避免一味吃西餐、过洋节,这对国家和人民一定是有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应有之义。因此,该课程不能停留于传授知识,还应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理论相融合,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将中国当代科技成就与创新精神相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