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理论深度、沟通能力和个性的老师
教师是最早发问的人,但绝不是唯一发问的人。学生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在共同研究、判断问题的时候,一种哲学思辨的气质就注入整个对话过程中。对话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绝不能忽略教师主导地位的稳固。对话本身的复杂性、交互性和细节化,本身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真正的挑战。对话中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理解、沟通、共感的能力;不仅要有系统化、抽象化的能力,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微观的身边的事情;不仅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自己的知识,还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问题;不仅能“择善固执”,还能“从善如流”。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中,主体与受体都回到人的属性上,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而是分享知识、面对现实的特定的人。因此,教师不妨有个性,有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的冲动,有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开放心态,有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有在每堂课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方式的自觉意识。有个性的教师会在教学体系中鲜明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以不同的载体,构建有着师生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的对话方式。例如同样面对生态自然观的主题,中国哲学背景的老师会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切入,而西方哲学背景的老师会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借鉴来阐述。不同理论背景的老师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对话模式开启,教师理论深度的支撑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三个维度的构建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成功的对话应该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从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和与自我的交互关系来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个人、国家、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过去时间线索发展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起点;每个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中,在社群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个体应该能与自我对话,拥有批判意识,能够在自处中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拥有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空维度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地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内向的维度则是体现哲学反思能力的构建。对话不仅要实现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还要启发每个个体自问:“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可以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每个话题最终都是“我可以做什么?”例如,在讨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的话题时,由于西南交通大学拥有轨道交通特色,许多研究生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科研投入中国高铁各线的设计和建设过程,甚至就工作在高铁修建运营管理一线。我们围绕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时代话题设计了一次小组研讨发言。在一些参与实践的研究生作完报告之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由同学当场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逐渐聚焦在“中国如何才能拥有高铁的核心竞争能力”“工程建设中如何突破工程管理的瓶颈”“工程建设完成后如何与运营管理衔接”“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项目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上。在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系统科学分析方法是如何应用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应用及创新国家的基本内涵,最终回到“我现在应该为未来职业做什么”“如何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这样的现实问题上。(www.xing528.com)
3.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理性的胜利在于对理性的反思,哲学所关心的可以总结为“我应该相信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这两大类分别涉及认知与实践的问题。“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6]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唯物辩证法从自然、科学技术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地自觉地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不急于给出实质、具体的答案,而是带领学生去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或是追问:当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时,如何才能说是一个好的判断?哲学的追问和对知识的理性质疑,实践的判断标准和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可以贯穿在每一次对话中。例如谈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笔者预设的话题是“屠呦呦获奖意味着中医的成功吗”,由此引发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科学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的倒逼,科学家个性与科学研究群体性的冲突。进而引发大家思考什么是科学,科学划界是什么,科学发展模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等讨论。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意识到“中医是不是科学”这样的问题是有很多隐藏的前提预设的,比如科学是什么,中医是什么,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甚至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产物。在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跳出常规的反思中,学生开始明白何谓辩证法,何谓历史辩证地分析问题。因此,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问题激发每个学生躬身自省,开启哲学思辨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