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研究生思想的引导者、协同进化者,师生对话如同师生一起哲学漫步,在对话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和“立德树人”的主旨。那么如何实现基于“问题意识”的对话式教学呢?
首先,推陈出新,积极创新导入课程的方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一些认识,如同一块块积木最终构建一幢建筑,成长的过程就是建构这个认知大厦的过程;成熟的标志就是我们能把各种现象变得“习以为常”,变得不“大惊小怪”,因此我们认知没有“错愕”的过程,也是我们选择性观察、选择性地把外部世界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在不断强化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抗拒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新的可能性。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学生对新知识有时候是缺乏好奇心的。“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4]在“消费社会”,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当教师研究准备好对话的时候,如果学生根本没有对话的意愿,也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沟通。教学受体如何想沟通?关键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是有边界的。因此,如何在第一堂课就成功地破除成见,让研究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让他们真正进入课堂,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关键就在于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现实又有哲学批判思辨魅力的方式,让研究生发现自己思维的边界,开始进入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发现自己的无知,进而学习新知。
教师要用成功的第一堂课来打开学生自动关闭的求知之门,有很多方式可以用于导入课程,例如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幅画、一部电影、一句大家喜闻乐见的话语。笔者的经验是,从一开始就使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的鲜明的符号化的故事来破除研究生的思维惯性,开启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强化这个符号,让学生借由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学会不断地深入反思。例如,笔者以自己在新西兰旅行中鞋带常脱落导致旅行不便却从未改变系鞋带的方式的故事为例,通过故事的层层递进把学生带入场景中,并在“你的鞋带打几个结”的问题中,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错误的习惯呢?那么自以为懂辩证法而不学辩证法是不是也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呢?那么《自然辩证法》又是什么?通过让学生蓦然发现自己思维存在的边界,从而实现学生从自以为是抗拒学习向积极探索的态度转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开启教育主体和受体间不断深入的对话。
其次,选择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世界的话题。对话式教学的选题很重要,每个学期教师会依据大纲设计几个核心话题,话题的选择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正在发生的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贴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研究生关切的问题是什么?由于正值青春,对于在校园里的他们,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学习知识探求科学的道路上,他们面临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学习科学研究的范式,培养创新思考能力的现实挑战;长期的校园象牙塔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机交互关系,他们面临如何处理与导师、与同门、与家长的关系的问题;面对就业的压力和学习生活的压力,他们在困惑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就业择业;在各种光怪陆离的报道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中,他们开始感受一种现代性的碎片和孤独,承受着孤独和无力感。因此,教学中应该围绕这些研究生真实关切的问题来设计整个教学体系。例如,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教学环节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我表白,会选择什么方式?当面表白、书信、电话还是短信、微信或QQ留言?为什么?”然后再问女同学:“如果对方表白,你会喜欢什么方式?为什么?”在对表白方式的男女对话式的热烈讨论后提出问题:“科学技术对我们交往方式以及认知方式的影响是什么?”进而适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科技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作为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考量自己科技成果的社会效应和伦理后果?”在讨论出应该具有某种社会责任意识后,又进一步询问:“在大科学高技术时代风险社会形成的语境中,科技工作者应该怎样全面评价和反思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层层讨论,让学生逐步置身于问题中来寻找答案,理解现实中建构起社会责任意识和科技伦理规范的必要性。话题的设计既要有趣或者吸引眼球,也要直接来自研究生的日常经验;既能直面各种美好或不美好的现实,又能理性思辨,步步深入理解思考生活中的纷杂表现。(www.xing528.com)
再次,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从满足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出发,通过尊重、理解、关爱来调动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以实现自身价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新且多变的教育方式,赞赏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弘扬他们的主体性,增强创新意识。”[5]“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设计者和主体实施者;教师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下一个话题形式的设计,并在每一次的尝试中不断调整,寻找适合学生本身专业特点与学习背景的对话方式。广义的对话式教学包括问答式、分组讨论汇报式、小组教学式、辩论式、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偏好,鼓励学生全程创新性参与;追求“自我实现”的学生会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教学主旨;最终,在学生高度参与中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的目的。例如,围绕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以“绿色生活”命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形式呈现出他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学生在讲台上呈现了包括相声、小品、音乐剧、哑剧、微电影、辩论等多种形式,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全方位地表达了生态自然观中涉及的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辩证关系。笔者曾经尝试以同样的主题,用传统的宣讲方式讲授,发现即使再好的宣讲仍然是独白式的单向输出,课堂难免沉闷。而把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抛给他们,他们会自觉地使用课堂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生动解读现实,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学会倾听,及时准确地反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机界面交流逐渐取代了人人直接交流,我们通过网络直接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各种聊天软件和聊天群、朋友圈的存在,使我们产生了透过窗口就与整个世界产生联系的感觉。但是参与聊天群、朋友圈越来越多,我们却越来越孤独。好像每个人都习惯对着屏幕独白,却不擅长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之所以称为对话,是因为有人倾听,有人及时地针对话语进行反馈。诉说者发现有人倾听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而继续说下去,倾听者也在一种敞开心扉的交往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受和社会认可。对话式教学,不仅是教师学会倾听,也在教会学生倾听;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在倾听,其他学生也在倾听和思考师生之间的问答;每个人都在倾听别人的述说,并致力表达自己的言说。学会倾听,不仅是用问题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也是教会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我,用理性思辨与哲学批判去叩击每个学生内在的良心与良知。教师应该在倾听与回答中,教会学生警惕工具理性,让浸淫在商业主义、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中的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共同营造对话倾听的氛围,让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