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硬课”,以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著称,长期以来“重知识轻思想,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最具有改革难度和挑战度的隐性课程之一。作为教学改革新探索的起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特点,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提高课堂思政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设计抓住“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两条主线,其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数学的进步与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解读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建构,从认识实践理论理解处理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其二,从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挖掘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尤其是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美学意蕴等思政元素,厚植人文情怀,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设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案例(www.xing528.com)
构建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点在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作为价值导向。用经典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进行“冶炼”,“加工”成学生触手可及,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凝练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与时俱进,选取数学及技术发展中对人类思想文化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推动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题[30],回应学生需求,关照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以增强实效性为目标,建设隐形融合、润物无声的教学案例
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和感染力,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挖掘思政元素是案例设计的基础,隐形融合则是案例设计的关键。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对专业知识教学的喧宾夺主,而是如盐入味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数学课程中的知识背景、理论剖析、典型例题、应用拓展等教学各环节,以数学文化、数学史等为内容载体将课程思政“隐于”日常教学之中。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国计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建模、实验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数学的理性结果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实现思政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自然融合、无缝连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