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实践课是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初始环节,有助于建立对理论知识的切身感受。目前实践类课程的试验或制造方案大多是预设的,也有相对标准的答案用于校验和评分,这对于引导学生认识实证主义在科学独立过程中的地位有一定意义。但近年来,答案不唯一,注重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逐渐受到重视[60],诸如Capstone一类的课程更强调个性方案建造实施以及工程综合影响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61],可以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工程问题,深入理解认识和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建立正确的真理观。
案例:创新设计竞赛
以一次国际大学生抗震设计挑战赛为例[62],它要求设计一幢医院高层建筑,经历振动台测试,以证明其抗震性能。经过组织学生回顾、梳理、总结,并借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方法,重新解读竞赛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查阅资料,调研实际工程,提出基本设计方案。此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图像资料了解建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按照工程需求给出基本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或征求意见(图1-2-a)。虽然还没有进入真实房屋建造的实践阶段,但从资料中可以大致了解前人在建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样的认识来源于前人实践和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正是前人实践中积累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认识论基本原理。
第二阶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阶段分为模型制作、静力荷载试验、模型调整阶段。学生通过设计软件细化详图设计,并动手制作模型,对材料的选择、结构和构造设计有了切实的认识(图1-2-b)。然后根据地震作用,进行简化的静力加载试验并进行设计调整和校核。软件和静力加载设备作为前人实践积累的创造成果,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如电脑和软件提升了计算速度和绘图精准程度,试验设备提升了试验荷载等级和加载精度,促进了人的认识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认识论基本原理。(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实践能够深化认识。将模型交付模拟真实地震作用的振动台试验的竞赛现场(图1-2-c),观察在模拟地震作用下房屋结构是否抗震,探明抗震或破坏的机理,并通过房屋结构的动力表现设计并改进完善设计。这说明初始的设计方案作为主观认识的体现,需要结合模型制作和试验结果这样的客观实践来检验。真实的振动台试验结果,无论是合理的结构经受住模拟地震考验,还是不合理的结构在地震影响下被破坏,都体现了“实践能够深化认识”的认识论基本原理。
图1-2 以抗震设计创新竞赛为例的认识论分析
第四阶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经过模拟地震作用测试,进一步提出房屋结构的改进方案,并通过在欧洲实地走访建筑节能的获奖建筑,对木结构建筑的防火性能以及基于新材料的楼盖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设计,并为今后的相关建筑提供设计指导和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后的新方案(图1-2-d,图1-2-e)。回顾之前所有步骤,“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认识论基本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