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简称“试点”)以来[9],试点单位已经展开了近三年的建设工作。其中工科院系占有相当比例,针对工科课程的教学课堂开展好课程思政,是达到“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10],抓住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重点,全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是建设的基本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单位,经过两年多建设,依托专业培养方案修订[11],以及与军事院校“三全育人”的合作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文将对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如何找到课程思政执行的“抓手”做分析论证。
大多数传统工科的本科阶段课程主要分为四类[12][13]:① 以作为形式科学的数学和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等为代表的基础课,如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② 以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路分析等;③ 以工程实现为目标的以知识、技术为主的专业课,如桥梁工程;④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实践课。虽然它们之间承上启下,联系紧密,但其内容或授课形式往往差异显著,课程思政元素的分布侧重不同。以土木工程专业中思政元素较为凸显的几门课程为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建设法规”重点突出法治意识培养;作为专业课的“桥梁工程”可以通过“大国工程”的建造效率反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政治认同,反映爱国情怀;作为通识课的“桥梁和交通干线人文景观美学”则易于展示文化内涵和美学元素。但从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看,仅靠上述几门思政元素较为显著的课程还难以满足“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要求[14],也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塑造氛围。反观美国大学长期以来注重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培养,已经从人文、社会和科学三个不同的维度配置了丰富的课程,形成几类不同的“通识课菜单”,有效促进了价值观塑造[15]。故有必要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的平台基础上,根据建设主体的特征,梳理建设重点和“价值观塑造向度”[16],有针对性地挖掘思政元素,打造符合专业需求和课程特点的价值观塑造路径。
从西南交通大学及其合作的军事院校的联合研究成果看[17][18],大部分专业通识课、工程管理类课程与学生的价值观、人文素养以及法治意识紧密联系,思政元素挖掘的难度较小。而直接以严密的数理逻辑为依据的专业基础课,或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虽然往往在“绪论”部分可以通过工程史或行业概况挖掘一些显而易见的思政元素,但由于课时很少,主要的章节和课时比例仍放在具体的科学技术原理上,比较难以和当前国家政策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直接的关系,思政元素挖掘的难度较大,往往偏“自由发挥”,难免“生硬植入”,容易形成口号和内容“两张皮”的状态;同时,还存在对思政元素挖掘过于宽泛,解读角度过于发散随意[19],可能出现思政元素的错误解读的问题。从“试点”建设情况看,如果缺乏提纲挈领的主线,不能找到统揽“全局”的理论导向和方法论,仅靠教师个人发挥,很难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导致结果适得其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性强,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应用技术,同时也探讨工程和社会安全、经济、环保、伦理等的关系,其内容充分蕴含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因此,为了避免喊口号和“贴标签”式的生搬硬套,以及缺乏学理支撑的演绎[20],有必要贯穿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1],将其作为理论依据、方法论工具和逻辑主线,积极地在工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严谨地推理、演绎,从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观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www.xing528.com)
一方面,由于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可以基于具体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特别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未来的高水平工程师和一线建设者,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读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从实践中寻找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角度解决“如何用”的问题。将上述两方面相结合,将会放大或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更深化了思政课程和专业育人相结合的学理内涵。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试点”单位与合作的军事院校根据不同工科类课程的特点,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① 在关于数理基础和基础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中体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② 在对工程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探讨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 在专业实践课和科创实践活动中挖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要素。综上,本节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应用案例和课堂问卷调查结果逐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